讲述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孔令让
孔令让,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系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山东分中心主任,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常委兼小麦专业委员会主任,山东遗传学会理事长。先后在Science(《科学》)、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主持或参加审定小麦品种6个。
他是科技强农一线的先锋,以“十年磨剑”的精神率领团队攻克小麦赤霉病这一世界级难题;他是教书育人的楷模,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人民教师职业准则。
孔令让秉持初心、逐梦前行,带领团队奋战在小麦育种一线,先后选育出200余份高抗、高产、优质小麦种质材料,并提供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七大农作物育种”专项,已产生显著成效。团队培育的山农28、山农38、山农40等多个高产、抗病、抗旱小麦新品种通过国家或山东省审定,其中山农28连续多年被列为农业农村部和省级主导品种,近3年仅在山东省累计推广面积就超过2400万亩,成为山东省第二、全国第四大推广小麦品种,产生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
历经20年,孔令让带领团队完成了小麦抗赤霉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及抗病分子机制解析,并培育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2020年5月,Science以封面文章发表了这项重要学术突破成果。该成果在多个科学层面取得关键性突破,这是我国小麦领域的首篇Science文章,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走在国际前列。该成果入选202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在山东省2020年“十大科技成果”评选中位列首位。
孔令让始终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方向,作为山东省现代农业小麦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和山东省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成员、鲁粮集团农业首席科学家,孔令让长期奋战在小麦生产和脱贫攻坚第一线,率领团队在山东省建立试验示范基地40余处,开展技术培训100余次,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用实际行动托起科技强农梦。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我当选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并参加了6月28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7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十分激动。回到山东后,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亲切会见了我们。回到泰安,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主持座谈会欢迎我载誉归来。
能得到这样一份荣誉,真的从心底里感激各级党组织、领导和同事们。作为共产党员,作为高校教师,作为小麦科技工作者,我必须把工作做得更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培育出更优质的小麦,才对得起党组织对我的培养、领导对我的信任和同事们对我的支持。
朴素的梦想
20世纪60年代初,我出生在菏泽成武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村里的小学就建在一个破庙里,庙塌了之后,搬到了晾晒麦子的场院附带的场屋里,再后来借了邻村一户人家的空房子继续办学。村里每家吃的东西也都基本一样,就是变着花样地吃地瓜:蒸地瓜、煮地瓜、地瓜干、地瓜糊糊。偶尔吃点粗面馒头,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白面饺子。那时我就琢磨,怎样才能让农民过上富裕点的日子,过上白面馒头随意吃的生活。1981年参加高考,我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山东农学院(今山东农业大学前身)作为第一志愿,并把农学作为第一专业。当时,我觉得自己是农村孩子,从小跟庄稼打交道,应该能比别人学得好。
入学后,我大学四年的学习成绩的确不错,综合测评优秀。大四那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选为学校优秀毕业生。当时,一个班里只有两三个人能入党,我很是自豪,就更加用心地为班级服务,主动为老师们做一些助研工作。毕业实习期间,我到了小麦育种专家李晴祺教授的实验室,跟随他学习小麦杂交、授粉等技术,在田间地头忙活了几个月,算是与小麦育种结缘了。恰好那一年,省里给了我们学校一个推免研究生的名额,这个名额分配给农学系,我就有幸成为那年全校唯一的推免研究生,跟随著名植物遗传育种学家丁巨波、尹承佾和李晴祺教授开始了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当时,偃麦草刚刚被丁巨波教授等引入我校作为小麦杂交育种的优良材料,我硕士期间的课题就是围绕偃麦草染色体片段如何导入普通小麦而展开的细胞遗传学研究。鉴定外源染色体片段是否导入小麦的方法之一就是根尖和花粉母细胞制片观察,能取到粗壮的小麦根是做好压片的关键。摸索多次后,我找到了窍门。傍晚去田里浇水,第二天一早挖根,不但容易挖,取的根也比较粗壮,非常好用。当时的普通解剖针都是尖形的,但是若压强过大,则容易毁坏玻璃片,于是我就把它弄断,再拿到石头上磨平。这样,粗钝一点的解剖针用于制片便好用多了,整个片子上都能看到清晰的细胞分裂相。每年4月上中旬的小麦挑旗期,是我们到田间挑取幼穗,进行花粉母细胞制片观察的时期,那一段时间做的样本特别多,每天需要连续工作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去吃午饭。俗话说“勤能补拙”,一天到晚反复操作,我练就了一手相对过硬的小麦染色体制片技术。
年少时那个“让大家天天都能吃白面馒头”的朴素梦想,一直燃烧着我对小麦遗传育种工作的热爱。不管工作多么繁杂辛苦,我心里一直都是甜的。
坚持的力量
1988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留在农学系工作,很快有幸申请到学校2000元的青年科学基金继续小麦细胞学研究并发表数篇研究论文,后来又破格晋升为讲师。
1993年,我考取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著名作物品种资源学家董玉琛院士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承担的课题很多,时常需要实地调研、取样,收集小麦近缘植物种质材料等。1995年8月,因为执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科研课题,我们在内蒙古大草原连续工作了半个多月,有时走到草原深处不方便出入,就只能在考察车上吃饭、临时休息。虽说是天空浩渺,星辰灿烂,但草原深处的蚊虫也异常凶猛,常常被咬得全身都是大包。那个夏天,我们收集到几千份冰草属不同种的样本,并采集到一个新种,丰富了小麦种质资源。我的博士毕业论文《粗山羊草遗传多样性及其抗白粉病基因向小麦的转移》,还被中国科学院院士庄巧生、李振声等7位评委打了7个优秀。同时,我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并在毕业典礼上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
这次被表彰,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因为我的努力和成绩,展现的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也是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教职工努力的风采。
向更高的台阶迈进,一直是我的追求。高中时努力考大学,读大学时想考研究生,读完硕士就想读博士,在国内的时候则想到国外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这样的追求,一直伴随我的成长并成为我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我先后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植物育种系、以色列海法大学进化研究所和美国普渡大学农学系学习、工作了近10年,接受了更加系统的科研训练,掌握了小麦遗传育种的先进技术。
赤霉病是小麦的毁灭性病害,被称为小麦的“癌症”。2000年,我们在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中发现了抗赤霉病基因Fhb7,之后就开展了持续性研究。从抗病基因初步定位、精细定位、图位克隆、抗病分子机制解析,再到初步把它转移到小麦品种中,我们花了20年时间。这期间,研究团队里从老教师到青年教师,再到研究生,每一位成员都在默默坚持,没有一个人因为困难而放弃。
做小麦杂交,尤其是远缘杂交研究,工作细致而繁重。譬如,偃麦草染色体与小麦染色体难以自由交换,得到重组体比较困难。再如,粗山羊草和小麦虽然亲缘关系很近,但是远缘杂交不能自然结实,必须通过幼胚培养才能成苗。每年春季,我们团队在大田要做几千个远缘杂交穗子,每朵小花里有三枚花药,需要一枚一枚捏出来去掉,这个过程称为“去雄”。“去雄”数天后授粉,大约2周左右,得到一两千个幼胚,然后取出幼胚再通过幼胚培养成苗。为了分离克隆基因,仅2016年以来,我们就分析了4.5万株小麦实验群体,完成了至少30万次DNA扩增。
一茬又一茬的研究者,一点又一点的小进步,才成就了我们的成果,成就了Science(《科学》)杂志的封面文章。
成功的“秘诀”
曾经有个记者问我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做科研,哪里有什么真正的“秘诀”,如果说有,那就是学校宽松的创新氛围、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合作以及勤奋、努力、专注等品质。我们所从事的小麦育种,多数工作时间都在田间,“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育种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只有这份默默无闻的坚守,才能培育出老百姓喜欢的品种。
山东农业大学有山东省属高校唯一的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条件比较好。而且,学校从来不急功近利,一直倡导大家安安静静做学问,“十年磨剑”,静待花开。这是培育出好成果的前提。
我们有一个特别团结、特别能战斗的团队,这是出成果的核心要素。大家都很勤奋,很努力,有毅力,能坚持。当然,作为团队负责人,不仅要身先士卒,更要做好规划,为团队成员着想,时常给大家鼓劲加油。
目前,携带Fhb7基因的多个小麦新品种已经进入国家和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预备试验和区域试验,还被纳入我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计划,为从源头上解决小麦赤霉病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预计今年10月,这些小麦新品种就能种到老百姓的田里了。
一路走来,能取得一点成绩,非常感激各个求学阶段遇到的良师。中学时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大学期间李晴祺教授、包文翊教授吃苦耐劳的育种人品质,研究生期间导师丁巨波、尹承佾、李晴祺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博士生导师董玉琛院士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都值得我认真学习。最近,我还和已经90岁高龄的我在以色列访学时的导师Nevo教授通邮件,他准备给我寄一些小麦材料,支持我们继续开展野生二粒小麦的研究。我在美国访学时的导师Ohm教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深刻影响了我。正是因为老师们这种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感染着我,促进了我的成长,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做事先做人,是我从老师那里学到的培养学生的“传家宝”。我经常对学生讲,要做好研究,搞好事业,必须先学会做人。今后,我会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培养好“一懂两爱”合格人才。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科学精神,攻坚现代种业“卡脖子”难题,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的殷切嘱托作出新贡献,争取更大光荣。
作者:孔令让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