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7月,张老师师专毕业后,被分配至丁庄镇中心初中。尽管学校是中心初中,这所学校却处在偏僻的村子里,交通极为不便,条件极其简陋。基于这种现状,不少老师要么申请调走,要么改行。而张老师却扎根于这片地广人稀的盐碱荒地,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一干就是26年……
挚爱教育,爱校如家
1998年秋天,张风兴开始从教毕业班。他深知,农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上学或许是改变农家娃的最佳路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他自费买了许多语文教学资料,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中考首战告捷,他的中考语文成绩和负责班级的重点高中上线率均实现“开门红”。张风兴工作认真,做事精益求精,业务精湛,被领导们当做了教毕业班的“专业户”,连续16年被牢牢地“钉”在毕业班的大门上。
对于毕业班,绝大多数老师不愿接手,原因是毕业班的日子早起晚归,食不暇饱,工作压力极大。然而张风兴却无怨无悔,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为的是农家的孩子们都有一个好的前程。2016年春天,张风兴不幸染上麻疹,被迫住院。住院期间,他担忧的不是自己的病情,而是毕业班孩子们的学业情况。病房成了他的办公场所,他精心规划复习进度,对班内同学“遥控指挥”,出院的第二天便出现在讲台上。拖着虚弱的身子,脸上流着虚汗,硬撑着给孩子们上完一节又一节语文课。身体未痊愈,康复不及时,张风兴的听力在这场大病中受到严重影响。但张风兴不后悔,他说,“有些东西可以等待,但学生的发展是不能等待的”。
关爱学生,呵护成长
张风兴用一颗爱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为他们排忧解难。2010年秋天,从外校转到他班内一名学生,据说是被县城学校勒令退学的,这个孩子的表现让张风兴甚是头疼,发型怪异,穿奇装异服,爱打架,经常和女生打情骂俏……可张风兴并没因此嫌弃他。有一件事彻底感化了这名调皮的学生。春节过后,这名学生扁桃体严重发炎,家长恰巧均有事,不能照料眼前生病的孩子。张风兴便主动担负起护理的责任,连续几天陪他去乡镇卫生院打点滴。这名学生被感动了,他感觉不好好学习就对不住尽职尽责的班主任。经过一个多月的拼搏,成绩极差的他竟然考入了一中。孩子家长来重谢张风兴,被他婉拒了。
精心积累,储备资源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张风兴有一个良好的职业习惯:遇到好的试题及时整理,或摘抄到软皮本上,或录入电脑中。张风兴档案橱中最多的是本子,他说:“记在本子上有许多好处,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习题讲解时,我会以投影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便捷实效。我的这些本子都有目录,查阅方便。”
他善于总结记录,每次阅卷完毕,尤其评阅作文,他都会把学生作文出现的典型问题记录下来。这样,在后来的作文讲评中,他有的放矢,所指之处,均切中要害。他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明确了问题所在,水平提升便指日可待。张风兴执教毕业班级多年,每年中考结束,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办公室,把毕业班的资料进行归类整理。然后把电脑中的教案、教学设计、模拟习题,重新归类,置于不同的文件夹中。他说,及时整理可趁热打铁,归类有序,利于以后的教学,届时可信手拈来,便捷高效。
钻研中考,炉火纯青
2012年3月,张风兴接到广饶县教研室给的一个任务——在全县中考复习语文研讨会上,讲一节专题公开课。公开课具有导向性,绝不能应付,他选择了“图文转换”这一难度大的专项,因为这一专项从未见哪一处初中系统讲过。为讲好这一节课,他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请教过多少老师,熬过多少不眠之夜。这节公开课,得到与会老师的高度好评。没有料想到的是,课件中有一个关于“节能标志”的内容,出现在当年的中考试题中。2009年春天,李校长让他为九年级学生出一份中考模拟试题,他根据《课程标准》,综合近几年中考命题趋势,再三斟酌,设置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xx”。结果,三个月后的中考作文题目就是“我眼中的xx”。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是对乡村教育的挚爱,对孩子们的关爱,对教育的执着,赋予了张风兴超出常人的恒心、毅力和追求。张风兴始终坚守着乡村这片土地,用汗水浇灌花朵,用幸福诠释成功,以平凡孕育伟大……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