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山东轻工行业葡萄酒品评职业技能竞赛暨2021年全国葡萄酒品酒职业技能竞赛山东选拔赛在烟台科技学院举行。
竞赛由山东省轻工纺织工会委员会、山东省轻工业联合会、山东省葡萄与葡萄酒协会主办,烟台科技学院承办。来自全省的77名选手“烟科论剑”一决高低。
大赛开幕式
比赛现场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蓬莱已成为国内产业成熟度最高、最具代表性的葡萄酒产区之一,是享誉海内外的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中国葡萄酒名城,位于丘山山谷的瓏岱酒庄是拉菲集团在亚洲地区唯一的生产基地。目前,蓬莱产区已拥有标准化酿酒葡萄基地 8 万多亩,种植酿酒葡萄品种 39个,落户葡萄酒企业 56 家,年生产加工葡萄酒能力 14 万千升,建立了全国第一家葡萄酒公用型保税仓库,成立了省内葡萄酒行业唯一一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授予“中国葡萄酒名城”“最具竞争力葡萄酒产业之都”,拥有“蓬莱葡萄”“蓬莱海岸葡萄酒”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基于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学校于2019年提出建设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行业企业参与的多元、融合、共享的葡萄酒文化旅游产教融合生态圈,加快推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烟科模式”。其载体就是葡萄酒文化旅游“一园一馆一盟三基地”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打造。
校园葡萄长廊
“一园”,即建设葡萄酒文化旅游特色校园;“一馆”,即建设中外葡萄酒文化主题图书馆;“一盟”,即发起成立葡萄酒文化旅游产教联盟;“三基地”,即把学校打造成为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教育基地、葡萄酒文化研学旅游基地、葡萄酒职业技能技术培训基地。
对接产业特色,服务区域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学校将“葡萄酒文化旅游产教融合生态圈”的打造摆在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战略层面来抓。
发起成立葡萄酒文化旅游产教联盟
围绕“一个中心”——应用型人才培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讨、人才培养过程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结果共同考评。立足“两大产业”——葡萄酒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以建设葡萄酒文化旅游专业集群为目标,以构筑“葡萄酒文化+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为亮点,打造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协同“三个圈层”——与地方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形成服务地方的学校地域圈。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地方产业,推进专业支持产业,人才服务行业,平台提供就业,形成融合发展的学科产业圈,各二级学院与重点企业单位开展定向培养、订单班教学、顶岗实习等全方位合作育人项目,形成互利共赢的二级学院企业圈。实施四段对接——培养目标对接行业需求,引入行业标准,重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对接岗位需求,建立课程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实践教学对接生产过程,增加实践学时学分,科学设置实践课程,落实毕业集中实习,规范实习过程管理和实习指导,重构实践教学体系。能力培养对接职业技能,重点实施“1+X”证书制度,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产业职工技能培训提升。探索“五重共建”——学校与葡萄酒与文化旅游相关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实践基地、文化品牌等五个方面实现全面共建,互利互赢
面向社会开展葡萄酒品酒技能培训
2017级学生苗青在第四届“波尔多&优级波尔多•中国高校大学生侍酒师大赛”决赛中荣获亚军
通过上述路径,最终形成产教融合生态圈的闭环,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学院专业建设显特色、学校办学声誉有影响、学生就业质量有提高、企业实际用人有保障、产业未来发展可持续、地方经济发展有动力的共赢格局。
如今,烟台科技学院“葡萄酒文化旅游产教融合生态圈”初步形成。葡萄长廊、葡萄酒文化展示长廊助推校园环境提档升级,葡萄酒文化主题公共选修课程内容丰富,葡萄酒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中外葡萄酒文化主题图书馆,立体化、多角度宣传、普及、阐释葡萄酒文化,并成为产业研究的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葡萄酒文化旅游产教联盟吸引百余家文旅企业、酒庄、行业协会参与,提高产业支撑能力;蓬莱葡萄酒文化旅游教育基地、葡萄酒研学旅游基地、葡萄酒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进入快车道,为地方近万人次开展相关培训……校政企深度融合、各种资源要素汇聚的“洼地效应”逐渐显现。
编辑:孙悦琛
审核:冀春鑫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展厅里,柔和的灯光下,一片长18厘米、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的带刻辞的龟腹甲陈列于展柜中,其上细密的刻痕仿佛 ...
初秋季节,在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凤凰河水畔,迎来了一批可爱的“新居民”——柯尔鸭、琵琶鸭、针尾鸭、麻鸭、红头潜鸭以及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