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案例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团队以抢救、保护、传承中华传统工艺文化为己任,坚持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发展、文化战略、时代创新等重大问题紧密结合,不断深化传统工艺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工艺美术学科科教融合新模式。
1996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团队在全国率先提出“民间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并组织深入实施,将民间工艺研究由本体性研究上升为对民间工艺所寄生的民间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整体性研究,明确了民间工艺保护与民间文化生态的紧密关系。同时,深刻思考并尝试建立起民间工艺文化的再生系统,使传统民间工艺重新融入当代生活、当代文化。
2000年以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民艺研究团队对接民族民间文化抢救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乡村振兴及传统工艺振兴等国家文化战略,着重梳理社会转型时期民族传统工艺在历史沿革、生存环境、生产主体、生产工艺、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生产形式、社会收益、传承方式等方面的发展与变迁,总结并提出民族传统工艺变迁规律与社会经济、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
自2006年起,研究团队以山东为观测点,将理论研究与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前沿性问题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当代农村新型发展方式。通过推进农村文化产业调查与策略研究,形成代表性成果《手艺农村——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在全国首次提出并深入阐释了“农村文化产业”命题。同时重点关注农村民间艺人群体,形成《中国民艺采风录》(10册)、《中国手艺传承人丛书》(20册)等代表性成果,对手艺人所掌握的技艺绝活进行全面记录,倡导建构起以手艺人为主导、以技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发展系统,推动传统工艺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发展。
20世纪90年代,学校民艺学者潘鲁生创建中国民艺博物馆,致力于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收藏、整理、研究与弘扬。
展馆设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展览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藏品涉及农耕时代不同地域的民间生活器用,包括传统农业手工业生产用具、交通工具、服装饰品、起居陈设及饮食厨炊、游艺娱玩器具等40多个品类3万余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民艺博物馆已建成较为完善的藏品数字化保护与检索系统,同时结合课题研究,不断健全手艺传承人、手工技艺及传统村落等民间文化生态档案,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文献资料:调研传统村落210余个,采访民间艺人800余位,记录文字资料700余万字,整理录音资料5万多分钟,拍摄图片10余万张。
多年来,民艺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以民间工艺造物为载体,以传统生活为源泉,不断完善教育传习功能,结合相关专业教学邀请民间艺人现场教学,为学生提供工艺理论与技艺辅导,组织在校师生开展藏品个案分析和创新衍生研究,使传统工艺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引领学生开展传统工艺设计创新转化实践,探索科教融合视域下设计艺术教学模式。现阶段,民艺博物馆已成为高等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传统文化传习基地,为学校教学、科研及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实物档案和文献支持。
作为面向公众的公益服务机构,民艺博物馆也是传统工艺文化的体验中心和传播中心。自建立以来,博物馆免费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青少年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数十万人次。针对青少年广泛开展了手艺传习活动,制定青少年手艺素质教育实施计划。
以校训“天工开物、匠心独运”为指导,学校把传统工艺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贯注于教育教学各环节,始终强调科研与教学理念的一致贯通。
在学术导向上,立足中华传统工艺的历史观、文化观、生活观,强调课程教学与田野调查、理论研究、设计创新相结合,将对传统工艺的历史梳理、理论阐释、知识表述及传承发展回溯于历史、回置于生活、回馈于人民。
在价值导向上,立足传统工艺保护与传承、创新与衍生的基本思路,将传统工艺知识传授与价值导向、设计创新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设计创新实践,树立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中华传统工艺文化的自信与自觉,真正让传统工艺得以活化,回归生活、服务民众、惠及民生。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形成了传统工艺研究型、设计创新型、设计管理型等人才培养方式,以及社会教育、成人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专业建设方面,学校将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门设立现代手工艺学院,并针对其他美术与设计专业配套设置传统工艺课程。现设纤维艺术、金属工艺、陶瓷艺术、玻璃艺术、漆艺设计、染织设计、首饰设计等7个专业方向,并分设不同的工作坊(室),开展传统工艺古法复原研究及现代材料、技法创新实验,旨在培养传承传统工艺文化理念和手工技艺,了解当代文化方式,具备创新能力,熟悉行业市场的创意实践型人才。
在传统工艺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将学术研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以重大课题为抓手,以解决社会现实需要为目标,探索开放性课程群建设。依托“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山东农村文化产业调研”等课题及成果,开设“民艺学”“传统造物艺术”“民间手工文化产业研究”等课程,引导学生全面观照传统造物艺术体系,立足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开展现代设计阐释与创新转化探索。
学校教师在中国民艺博物馆开展本科教学活动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为人民而设计”为使命,努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尤为重视学生的传统工艺领悟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校内设置专业工作坊(室)的同时,与潍坊市杨家埠木版年画社、齐河东夷黑陶文化研究中心等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政、企、研、学”合作关系,指导学生参与第二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助力“手造山东”,打造“手艺集市”,全面开展传统工艺传承与创新实训教学,不断拓展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渠道。
此外,在学生社团建设及社会实践方面,学校还指导学生成立文创手工协会、手绘协会、创意手工协会等,结合“假期课堂”开展暑期传统工艺类社会实践调查及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均取得积极成效。
立足美术与设计专业特色优势,学校长期致力于传统工艺资源的应用及设计创新探索。
2010年以来,“手艺农村”调研成果先后在北京、济南、枣庄、深圳、上海等地展出,学校师生以传统工艺资源设计研发的工艺新品亮相展览,备受观众喜爱,社会反响积极且热烈。系列成果之“手艺农村创意设计”项目入选中国首届设计大展。后续成果之“‘手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计划”项目受邀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民生之维:脱贫攻坚中的设计创新”主题展。
在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民艺研究团队提出“保护·传承·创新·衍生”的传统工艺传承创新路径,尤其强调在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以设计系统的创新,提升传统工艺产业发展水平,提出传统工艺资源的创新活化应突出传统工艺教育的当代性,以传统工艺资源为重点,开展战略性、生态性、生产性和创意设计研发;以当代设计观念转化传统工艺样式,以传统工艺文化资源转化当代设计语言;以品牌设计转化传统手艺代工,在设计实践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同时,促进传统工艺与“互联网+”“数字制造”等相关产业的跨界融合,培育和发展以工艺设计与体验为核心的创意农业、创意生活产业、创意生态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业态,探索多元发展路径,衍生工艺设计制作新路径。
(本文图片由中国民艺研究所提供)
作者: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付德雷 张传寿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