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编者按:山东大学素以文史见长,自新文科建设提出以来,学校积极担当,主动作为,提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四位一体建设模式,系统谋划新文科专业建设,深化文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文科专业之间,以及文科与理工医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努力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文科发展新格局,形成了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山大模式”。《本期关注》走进山东大学,呈现山东大学在“四新”背景下,着力推动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有益实践,以飨读者。
2018年,中央文件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山东大学樊丽明校长被聘为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2020年11月3日,全国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上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教育部依托山东大学成立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并正式揭牌,标志着新文科建设进入全面启动的新阶段。
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山东大学积极开展新文科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建设成果,形成了新文科建设的“山大模式”,引领全国新文科建设。
系统谋划,整体布局
专业是人才培养“新基建”的基本单元,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高校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对接点,在新文科建设中,山东大学坚持守正创新,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优化文科专业结构,提升文科专业内涵,积极探索新文科专业建设模式。
2019年10月,学校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山东大学新文科建设工作方案(2019—2021)》,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路径,提出“新专业、新模式、新课程、新理论”四位一体建设模式,从促进专业优化、创新培养模式、提升课程质量、加强理论研究等方面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
同时,学校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实施融合发展战略,以学校“十四五”规划和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规划为契机,谋划“学科融合创新计划”,制定实施《关于推进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的实施意见》。并依托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建设规划,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文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布《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山东大学加快推进本科专业现代化实施方案(2021—2023)》,大力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
多措并举,改革创新
(一)实施文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学校发挥基础学科专业优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大力推进尼山学堂、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强基计划等各类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建设。
通过设立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学校坚持“继绝学、铸新知”,贯通文史哲学科培养,实行国际化联合培养和“1+3+3”本硕贯通一体化培养,设计“古今打通、中外打通、本硕打通”的课程体系,采用“游学+学术论文报告会”的教学模式和自由选择专业学位的毕业安排,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国学人才。
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则采用书院制、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的模式,培养高水平文科人才。目前,中国语言文学、经济学、哲学、历史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历史学、哲学等3个文科专业则实施“强基计划”,按照“3+1+X”模式。即本科培养阶段3年,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等;本研衔接阶段1年,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设计对应的衔接课程模块,学生可自主选修其中一个模块;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在选定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相关学科攻读博士学位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实施阶段性考核和动态进出机制,畅通成长发展通道。
(二)促进专业交叉融合
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建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法律、英语+国际政治新文科方向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国家急需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PPE新文科基地班的设立,打破因学科孤立带来的理论短视与思维局限,融汇经济学、哲学与政治学等3个专业的理论和方法,探索经济学、哲学、政治学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全新培养机制,通过“1+1+1”三强联合,实现“1+1+1>3”的跨学科协同培养高层次人才目标,培养兼具深厚的经济学功底、严谨的哲学思维、扎实的政治学基础、强烈的现实与公共关怀的复合型人才。
推动文科与理学、工学、医学专业的交叉融合,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创新。建设公共管理+信息、护理学+工商管理等新文科方向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复合型人才。建设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基地班,开设金融学、法学、文化产业管理、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会计学辅修学士学位项目。借助新技术手段,打造新的专业方向,譬如新闻学专业新设大数据与智能媒体方向,设置新技术、大数据、智能媒体、数据思维基础、Python语言等课程,培养新时代媒体人才。
(三)推动专业优化升级
学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新增一批战略新兴专业,撤销一批弱势老化专业,整合一批碎片化严重、覆盖面过窄的专业,提升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实现专业更新换代。
2018年以来,学校撤销广告学、管理科学、图书馆学、教育学等4个文科专业,新设战略新兴本科专业供应链管理,重点建设科技考古、社会信息学、神经语言学、蓝绿经济等新兴交叉领域,围绕新兴交叉学科方向,组建跨学科学术团队,提出新学说、构建新理论,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四)首创“微专业”项目
基于学科综合优势,为灵活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学校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跨学科专业组织模式,首创“微专业”办学模式,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急需领域,以新的思路和跨界模式,围绕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一组核心课程,打造轻量型专业结构,辅助学生主修专业的学习,满足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成长需要,提高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
截至目前,学校已立项45个微专业项目,其中包括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健康管理与政策、知识产权管理、国际中文教育、创新转化管理、身心健康与维护等18个文科类微专业项目,探索形成了“3M”(主修Major,辅修Minor,微专业Micro)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五)建设质量文化体系
学校坚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进、以评促强,建立专业状态报告、学院质量报告、学校常态数据监测和第三方评价等4个层次的质量保障机制,不断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加强培养过程质量监控。承担教育部人文和社科类专业认证标准建设任务,牵头研制人文和社科类专业认证标准,全面提升质量意识,推进文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山东大学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文科专业结构,深化文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瘦身长高”。目前,学校已有5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点数量位列全国第四),其中2/3文科专业(25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成功建设了理念先进、定位明确、适应需求、保障有力、面向未来、引领发展的一流文科专业体系。
(作者简介:申树欣,山东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
作者:申树欣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