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一):山东大学② | 聚焦学科融合,推动考古专业建设
发布时间:2022-02-18 08:2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1、2月刊作者:王 芬 A+A-
-分享-

山东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学科。如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遗存,证明了传世文献的可靠性以及商王的世系;作为我校考古学科起源的龙山城子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华夏大地在史前社会已经进入了早期文明阶段。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类遗迹和遗物,也包括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关的各类非人工遗存。

正因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纷繁复杂的古代社会,随着考古学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考古学带有与生俱来的多学科融合属性,必须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考古发掘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包括人工与非人工遗存)进行处理、采集、分析、检测,并进行进一步的保护与保存,使之可以在离开原生环境的情况下继续传承。因此,科技考古学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最初分析遗址中动植物遗存的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研究人类骨骼的体质人类学,研究遗留物年代的各类年代鉴定学(包括C14、热释光、黑曜岩水合、铀系法等),逐渐发展到地学考古、DNA考古、遥感考古等。可以说,由于考古工作中遇到对象的复杂性与不可确定性,考古学需要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予以支撑。

考古学的这一学科特点,恰与“新文科”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新文科建设既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与拓展,又可以形成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文理交叉、文医交叉、文工交叉等新兴领域。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的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是新文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和主要目标。

早在20世纪90年代,考古学的研究目标由原来的文化谱系构建转向对古代社会的全方位研究。山东大学考古学科走在了学科转型的前列,敏锐地注意到科技考古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国高校中较早地开始了科技考古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先后建成了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玉石器考古、陶器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十几个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成果,有力地支持了考古学科的发展。

2009年考古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批全国高校首批考古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环境与社会考古学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111计划”资助项目。2016年,山东大学与美国耶鲁大学联合成立的“国际合作环境与社会考古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立项考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文科“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经过20多年的发展,考古实验室除了之前的基础考古实验室以外,又相继建设了分子考古实验室、稳定同位素实验室、冶金考古实验室、数字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等14个实验室,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拥有价值4200余万元、共计1300余台(套)的各类实验教学设备,涵盖科技考古学各分支学科,能够满足考古学科全方位的科研需求。

新文科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在这一理念指导下,考古学研究重点从文物特征、文化谱系的研究转向对古代社会、经济、环境和认知等微观问题的全面探索。

顺应这一新趋势,根据学科发展方向需要,利用山东大学“引育并举、内外并轨”的人才政策,学科引进了一批具有跨学科学术背景、在相关领域具有学术话语权的高层次人才。同时,迅速扩大师资规模,进一步优化学缘结构,以高层次人才为龙头,积极打造跨学科的学术研究团队。

李占扬教授、王伟教授领衔的旧石器考古及人类起源与演化研究团队,在“许昌人”及相关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王芬教授领衔的新石器考古团队,以黄淮海地区距今5500至3500年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为问题统领,以章丘焦家和固镇垓下等史前城址为工作重点,研究史前区域文明演进以及区域互动,开展多学科交叉验证探索黄淮海地区文明起源的机制,荣获“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7年度全国田野考古质量奖”等。

方辉教授领衔的夏商周考古团队,结合中美合作在鲁东南沿海地区开展的长达十几年的区域系统调查,检视了鲁东南地区在国家政治影响下发生的长时段历时变化,并对中国青铜时代形成的礼法、社会政治契约和制度等问题进行探讨。另外,在大辛庄这一商王朝在东土经营的政治军事重镇,发现了唯一存在于殷墟之外的甲骨文。

王青教授领衔的商周考古团队,在邹城邾国故城遗址发掘中取得一系列重要考古成果,并荣获“2017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发现”。

在以环境考古为主的科技考古方面,靳桂云教授、董豫教授在海岱地区、中原地区史前及历史时期早期的环境、饮食等方面长期开展工作,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持续、重大影响。

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让考古学科研究团队深刻地认识到考古学科教育的跨学科性、实践性与特殊性。针对这一特点,学科创造性构建了课堂、田野、实验室“三位一体”的考古教学体系。

该教学体系在课堂、田野和实验室各个环节,均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着重提升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创造性打破了课堂教学、田野考古实践与实验室操作之间的壁垒,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田野发掘基本功、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在一起,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的考古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沉睡在广阔大地上的文物‘活起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进入博物馆之后怎么办,就成了一个摆在考古人面前的新问题。加之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对考古学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应时代发展,贯彻新文科发展方向,突出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特色,全面升级改造原有课程体系,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在原有“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创新,提出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虚拟仿真“五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科结合实验教学中的实践,强化与理论、田野实践技能的有机融合,引导学生理解“采样-分析-结果-反馈-解释”的全过程。积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已经开发出考古调查与勘探、动物考古、博物馆陈列设计等6个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模块,100%覆盖本专业学生培养。其中,“人体骨骼考古虚拟仿真实验课程”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跨专业的学生团队获得山东省和国家级“挑战杯”创新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问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许多新问题会随着社会发展层出不穷,且问题解决并无固定模式,新文科的发展同样如此,我们需要在新文科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整、日臻完善。结合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和新文科建设的诸多新问题和新使命,考古学在多学科交叉、教研融合等方面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创新。

考古学作为一个典型的交叉学科,是新文科建设的最佳试验田。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将继续凝练田野考古、科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学科发展方向,构建立足学术前沿的全新课程体系。在教材、人才培养模式、对外合作等方面进行实践和创新,通过“人才、平台、项目、学科”齐发力,全面提升复合型、创新型考古人才的培养质量。

(作者简介:王芬,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


作者:王 芬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