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四):中国海洋大学④ | 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2-05-27 08:2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5月刊作者:徐秀刚 童思友 A+A-
-分享-

中国海洋大学: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中国海洋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山东省特色专业”,2017年和2020年先后两次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作为新工科建设的先行者,专业依托第一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完善与实践平台升级改造”,以及学校对新工科建设的支持,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丰富与完善等方面入手,重构以成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调整体现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课程体系、组建校企联合及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强大团队、丰富并升级理工融合、海陆统筹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建立起一套“海洋工科特色明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研反哺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推进专业建设。

——建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内外评价相结合、不断持续改进的新型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从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开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制定了以深海、深地“两深”探测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不低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要求为基础,以新工科建设培养适应新兴产业技术和新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落脚点,重新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课程体系。健全教学质量反馈机制,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高等教育领域以外的有关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形成了一套立体多维、全面客观的社会评价体系。通过与应届毕业生座谈会、专业教师教学研讨等内部评价机制相结合,形成对专业持续改进的闭环和专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常态评价机制,有效提升了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从2018年开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已连续4年在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进行为期1个多月的以生产项目为驱动的工程实践,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表现,获得了实习单位的高度评价,普遍认为本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技能强,具备企业和研究单位所需人才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近3年,根据专业对往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92.85%的毕业生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满意度达到95%,对职业素养及能力水平满意度超过90%。

——构建思政理念无缝衔接、工程教育认证思想融入、理工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凸显、海洋特色显著的课程体系

专业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融合,所有专业课程中均设置了思政目标,将思政案例无缝衔接到专业知识的讲解当中。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认证理念的体现,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贯彻到每门专业课程中。同时围绕着深海和深地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视化等新经济领域的发展需要,增设了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勘探等新课程内容,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培养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此外,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海洋特色,开设了7门海洋特色系列课程,着力推进“海洋地震勘探”课程群等5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

——建成学校与企业及境外专家组成的力量强大、多学科交叉、科教融合、解决复杂工程实践问题的教学团队

专业形成了一套培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政策和机制,鼓励教师到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工作学习、合作研发。依托于企业的实习共建以及科研项目合作,专业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实现了100%全覆盖。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师资培养的国际化。近5年,培养国家优青1人,引进青年英才专任教师2人,选派青年教师出国培训8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大幅提高。

升级建设了以科研辅助教学,科研成果融入实践教学,交叉融通设计启迪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5支地球物理实践教学团队,发挥了教学团队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为工程实践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障。同时,聘请了近20名资深企事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加入实践教学当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共同讨论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复杂工程实训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升级建设“三位一体”的工程实践平台,丰富和完善理工融合、海陆统筹、实训与竞赛并举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升级建设海上地球物理实践平台,借助校级知识重构计划,完成了海上移动实践平台、海洋虚拟仿真配套平台等的建设。近3年,学校持续投入,升级改造、搭建了一套适合于训练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培养创新潜质和理工融合与陆海统筹的卓越人才实验教学平台、实习教学平台、创新试验平台等“三位一体”的工程实践平台。先后建设完成了9个在教学上循序渐进、地域上相互关联、方法上突出创新、特色显著、科学合理的海陆统筹的实践教学基地,加大了实践教学的课程比例,工程实践课程与毕业设计(论文)学分占总学分的29.5%,构建了一套“认知—设计—实战—研学四个层次、野外实习四年不断线”的一体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此外,专业加强校际、校企间的合作,依托深海、深地领域的重要国家级项目,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培养,形成科研实践与教学互动,突出海洋特色,强化实践技能,注重创新培养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工程实践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践行“行业导向—平台支撑—竞赛驱动”的实践教学理念,极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近年来,毕业学生的年均就业率保持在95.5%以上,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国家级、省部级大赛20余项。通过项目驱动和实训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大大提升。

理工融合、海洋特色显著的课程体系突出了海洋地球科学的特色,改变了当前海洋地球科学实践教学难以真正“下海”的局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一课程体系已面向学院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地质学等3个本科专业的700余名学生进行推广,并在兄弟院校的相近专业中得到了应用,让1000余名学生从中受益。

(作者简介:徐秀刚,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系副主任,副教授;童思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实践”(Z2021215)、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凸显海洋特色,强化高新技术融合的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升级建设”(E-TMJZSLHY202021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徐秀刚 童思友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