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保供给 补短板 强保障 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
发布时间:2022-06-22 10:53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 A+A-
-分享-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优先发展、超前布局,加强资源保障、政策供给,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幼有优育、学有优教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渐趋完善。

一、坚持制度先行、规划引领,全面保障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一是制度先行。健全教育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设施配套标准,明确市直各部门责任分工,落实规划、建设、验收、移交等关键环节要求,努力保障配套园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供地、同步达到建设条件、同步建设施工、同步竣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六同步”。二是规划引领。制订实施《青岛市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1—2035年)》,重点加强新建功能区、城乡接合部新建居住区等热点区域学校的设点布局和建设,加快实施主城区校(园)舍改造,逐年制订学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逐项确定建设主体、资金来源和开工、完工日期等时序进度,全力保障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三是督导保障。建立教育设施布局规划落实情况月调度、季通报制度,严格项目调整备案程序,用好督查、调度、约谈、通报等手段,强化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的督促检查。近三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36所,提供学位13.81万个;2022年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0所,推动完工50所,可提供优质学位8.07万个。

二、坚持城乡一体、精准施策,全面补齐城乡学校办学短板。一是推进乡村幼儿园改造提升项目。对150所农村薄弱幼儿园,进行园舍加固维修、老旧装修更新、盥洗室和厕所建设、食堂改造等,改善办园条件,镇中心园全部达到省示范园标准。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学校建设项目。安排资金推进10个强镇筑基省级试点镇工作,并在一半以上的镇设立市、区(市)试点镇,建立干部教师配置(交流)、课程建设、办学评估等支持政策体系,让乡村中小学“小而美”“小而优”。三是推进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项目。通过建设改造、场地租赁、学生分流等多种方式,破解中小学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体育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以及网络多媒体教室,音乐、美术、综合活动实践室等专用教室不达标的难题,所辖区市在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方面取得突破,西海岸新区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

三、坚持做优增量、用好存量,全面推动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增。一是实施新建中小学高起点发展行动。建立新建中小学校长、教师跟岗培训制度,提前一年为新建中小学遴选、配备校长和教师,探索“一长多校”办学模式,推动新建的100所学校办成新优质学校。二是实施初中学校强校提质行动。推出通过揭榜挂帅方式选聘校长、指标生分配方式完善、强基计划向初中延伸、培育一批初中校长、教师领军人物等九项措施,对50所具有发展潜能、在改善区域内均衡度具有重要作用的初中学校集中打造,夯实基础教育中间学段,带动周边小学提升办学水平,让老百姓家门口学校都成为好学校。三是实施联盟办园、集团化办学改革增效行动。优化联盟办园、集团化办学改革推进机制,实行捆绑式评价制度,安排专门经费,对新吸纳成员校的市级普通学校教育集团给予最高10万元资金支持,对年度专项评估获得优秀、良好等次的市级普通学校教育集团给予25—100万元奖励,对实验取得重大突破的项目,给予专项奖励,充分调动集团化办学学校的积极性,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拓展。目前,全市幼儿园联盟办园参与率达到100%,中小学集团化办学覆盖率达到40%,农村273所薄弱中小学与城区265所优质学校结对发展。

四、坚持引育并举、严管厚爱,全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一是健全高素质教师队伍配备机制。建立以在校在籍就读学生数量为依据适时核定编制的教师补充机制,保证了入学高峰期各学科教师配备与学生增长同步。研究制订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来青任教的政策,实行“面试前置”和统一招考、自主招聘“双招”方式,引进高学历、高技能“双高”人才,提升新招聘教师质量,近三年全市引进的教育部直属院校公费师范生数占到全省公费师范生生源的70%左右。二是健全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完善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层级,制定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引进行动计划、青年教师“菁英计划”和新入职教师连续五年培养计划,推动优秀教师梯队发展,全市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6人,齐鲁名师名校长165人。三是健全高素质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定工作岗位、定工作量、定工作职责、全员竞聘“三定一聘”教师管理改革,出台师德失范行为处理办法,首轮改革对全市132名教职工进行了“低聘”,队伍内生动力得到有效激发;实行教师礼遇和优待政策,健全教师荣誉体系,持续开展优秀教师修养活动,实行教师荣休制度,增强了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