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五):山东科技大学③ | 以本为本,建设计算机类一流本科专业
发布时间:2022-06-24 08:3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崔焕庆 A+A-
-分享-

山东科技大学: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物移云大智链”智能科技协同发展、人机物融合形成新型计算环境为主要特征的智能时代,计算机类专业已经渗透到其他各个专业,“智能+”专业不断涌现。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积极顺应时代变化,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计算机类新工科专业。

——优化专业结构,坚持分类培养

为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学院先后撤销了数字媒体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并将网络工程专业调整到其他校区办学。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组成的计算机类专业群。

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布了《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计算机学科位列其中。为推进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学校印发了相应实施方案,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两个学科设立拔尖学生培养班。为此,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自2020年起组建拔尖班,每年招收30名学生。拔尖班实施“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培养模式,设立专项奖学金,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学生出国(境)交流访问,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全程指导教师。学院选拔最优秀的教师为该班授课,并以此为教学改革试点,要求每名学生都要进实验室、进课题组,切实提高其创新能力。

自2019年起,软件工程专业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同时,学院还面向对计算机类专业感兴趣、有意愿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辅修专业。

当前,计算机类专业已形成“拔尖班+普通班+留学生班+辅修班”的多类别本科专业群,并且,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物联网工程还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贯通课程体系,夯实专业基础

计算机类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院不断探索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了“平台+模块+插件”(简称PMP)理论课程体系和“三维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在理论课程体系上,各专业共享1个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和1个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凸显专业共性;自主设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2个模块,凸显专业特色;各专业设立2—3个专业方向作为“插件”,凸显学生个性化培养。各专业的专业任选课之间可进行跨专业选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各专业开设计算机学科前沿课,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为高年级本科生介绍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开阔学生眼界,树立科技报国信念。

在实践课程体系上,学院依托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优势,构建了“课内实验—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基础实验—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的“三维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利用虚拟仿真、VR、AR等信息化技术,自主研发了程序在线评测(Online Judge)平台,购置了PTA、百度代码质量评测、清览题库等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了多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与科大讯飞、海信等20多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践与双创教育基地,与谷歌、亚马逊、百度等联合开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改革。成立了ACMICPC、信息安全、物联网等多个学生科技创新团队。

——改革课堂教学,完善考核评价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院多措并举,激励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就明确每一门课程的课程目标,并要求任课教师在本课程的第一节课就要向学生公布学习目标和考核方式。并在课程教学大纲中,结合课程内容,明确课程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将课程思政、双创教育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形成合力,达到立德树人的效果。

学院的课堂教学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少教多学”创新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教师则成为引导者、辅导者、答疑者。课前充分分析学情提供充足资源让学生预习,提供基础性习题让学生自学;课上采用案例驱动、讨论式教学,实现翻转课堂,通过生生互评、教师点评等,让学生能够当堂掌握基础知识;课下通过作业、答疑等巩固所学知识。

为实现全过程考核,学院将过程考核与结课考试并重,在2020年修订的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所有专业课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达到50%。所以教师要切实丰富过程考核手段,使学生忙在平时,而不是考前“临阵磨枪”。

——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依托学校出台的“山海英才计划”“菁英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学院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成功引进国家级人才1名,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青年博士12名。为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学院要求所有未正式讲过课的青年教师都必须参加助课和青年教师导航计划,通过“以老带新”带动新进教师尽快站稳讲台。

开展师资培训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学院充分利用获批的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等的经费,划拨专门经费,资助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参会,了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熟悉最新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加强监督检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学院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规定党政领导、系主任、课程团队负责人的听课频次,覆盖全院60%以上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同时依托学校的课程直播及录播平台,随时随地对在线课程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推进产教、科教融合,培养紧缺人才

学院创新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推动产教、科教融合。2018年,学校与腾讯云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山东科技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并于2021年获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这是山东省高校成立的第一所人工智能学院。随后,学校与腾讯云开展深度合作,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学院还牵头与青岛市20余家公司组建了青岛市智慧城市软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联盟会员已发展至60余家。2020年,经青岛市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联合驻青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石化、橡胶、服装、电子信息等青岛市重点领域的骨干企业和腾讯云、科大讯飞等200余家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这些平台为促进产教融合,让教学深入生产一线奠定了良好基础。学院依托山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让优秀本科生早进实验室,鼓励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吸纳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让学生参与科研,开阔视野。

学院还参与发起成立了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山东计算机学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委会,借助学会平台、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密切合作,依托各类学会、联盟开展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为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契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切实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崔焕庆,山东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

 

作者:崔焕庆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