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
陈健,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优秀教师。
教师是重要的生产力,对于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高校教师做好科研工作既可以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又有利于促进学科发展、教学质量提高,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关键引擎。科研工作自有其规律性,有志于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通常须具有“冷板凳”精神,并且能够坚持,这是促进科研产出的内生动力,对于提升高校教师的科研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研中的“冷板凳”精神,可以理解为在科研成功之前能自我驱动、主观意愿上愿意等待、耐得住寂寞而且能保持定力,对认准的科研目标不打折、不放弃,聚焦某一专业领域或研究方向,长期扎实从事科研探索工作。“冷板凳”精神需要本人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与尊重,热爱的是科研本身带来的自我实现,尊重的是科研成就取得之前长期默默无闻的日常探索。
科研工作内在的规律表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杰出成就。但是,各种客观的短期现实压力,确实使得一部分教师在要不要坐“冷板凳”、敢不敢坐“冷板凳”面前产生了疑惑、犹豫甚至退缩。在我看来,这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冷板凳”太冷。“冷板凳”可能引致的短期收入增速偏慢,会使得教师面临短期现实压力。但是,完成高质量的科研工作很难做到“短平快”,快速实现成果化。因此,部分教师迫于压力,可能会分散精力寻找多样化的“见效快”的机会,很难全身心聚焦于科研工作。
第二,坐“冷板凳”太久。一些教师开始从事科研工作时,也怀揣着科研理想且充满热情,但是为什么在坐“冷板凳”一段时间后“踌躇不前”呢?一方面,科研工作本身的属性及特征决定了会存在较多的难点与障碍需要攻克,若此时教师的毅力与韧劲不足,缺乏“啃硬骨头”的勇气,确实可能会出现低效工作甚至半途而废的可能。另一方面,某些科研工作的长期探索属性决定了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才有可能“拨云见日”,取得重大发现,这需要耐心与定力。
第三,不想“磨一剑”,想“多点开花”。部分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担心错失当前的研究“热点”,因此希望“多点开花”,研究范围比较广泛,有的不仅仅涉猎二级学科的各个领域,还扩展至一级学科,甚至横跨多个学科门类,力图形成交叉学科的综合优势。如果有较强的科研团队作支撑的话,这样做未尝不可。但是,如果并没有成熟的科研团队支持,又想不错过“热点”话题,不考虑自身的专长及优势,跟风选题,可能很难长期坚持,也就是说,从本身资源禀赋来说不具备“多点开花”的潜力,因此当“热点”消退之时,又去转向其他“热点”,科研精力进一步被分散,从而很难形成稳定的可持续的研究链条,科研的厚度不够,从而应对科研难点的韧劲也就不足,就可能失去了坐“冷板凳”的基础条件。
因此,坐稳“冷板凳”更像是一种终身学习理念、一种矢志不渝的钻研精神及一种奋发向前自我成长轨迹的生动体现。“不为繁华所惑”“不为名利所扰”“不为现实所迫”,甘愿一如既往地从事看似枯燥的科研工作,一定会有硕果累累之时。为促进高校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工作,我的建议是:
第一,学校加强改革创新、为科研工作提供坚强后盾——做“加热器”。
科研工作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若能激励教师甘于坐“冷板凳”,愿意“十年磨一剑”,则会很大程度上拉升学校未来高质量科研产出的潜力。因此,学校应加强改革创新,从科研政策、科研环境、科研条件等方面,发挥支持的功能,做“加热器”,为“甘坐冷板凳”的教师提供坚强后盾,让其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努力扎根于科研攻关一线,为学校作出贡献。比如,重视科研过程支持及科研成果培育,尽可能将更多资源用于成果产生之前的过程支持,此时对于教师属于“雪中送炭”,其激励效果相对好于成果产生后奖补的“锦上添花”;平衡短期考核与长期探索性研究的关系,给予教师适当的延展周期,以支持他们甘于沉下心来从事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攀登。
第二,研究方向应该与自身及团队的科研能力相匹配——知“自己”。
教师在选择研究方向时,要充分评估自身及所属团队的能力,知“自己”,要扬长避短,将所拥有的禀赋与现实研究进行科学匹配,兼具可行性与挑战性,合理拟定科研周期,并为科研过程的顺利实施制订有效的保障措施。尤其是,合理平衡科研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主次要分明,明确科研周期中的关键环节及关键技术,做好理论、方法、技术及数据等全方位的储备,并且应该做好科研应急预案。
第三,基于科研规律及学科展望,锁定专一研究方向——守“初心”。
高校教师承担的工作任务,除了日常教学、科研以外,还需要完成学校安排的其他任务及社会服务等。教师的时间及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结合对学科前沿的把握及预期,紧紧围绕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锁定某一具体的研究方向,守“初心”,进行长期的探索,更具可行性。同时,即便团队条件成熟,可以进行研究边界扩展,更好的方式也是近邻扩散,而非跳跃扩散,因为这样就可以借助原有领域的深厚基础进行拓展研究。
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需要将“冷板凳”精神内化于心,久久为功,勇毅前行,怀一颗热爱之心不断超越自我,实现突破,创造辉煌。
作者:陈 健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