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以来,滨州市10名支教教师来到青海省海北州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围绕祁连教育“抓落实、提质量”的工作主线,坚持教学与管理相结合、党建与民族团结相结合、前方与后方相结合,积极推进援青工作落地落实,努力开创教育援青新局面,取得了良好成效。
冬去春来,他们的声音回荡在祁连山下的教室里;寒暑易度,他们的足迹深深融入了海北州的奋进新征程中……
夫妻约定的“支教接力”
“我对山东教育援青与海北教育的了解源自我的丈夫,他是山东省教育援青组团式帮扶的首批教研员。来到海北州第三中学支教后,我才真正懂得了他当时的选择,响应祖国号召到艰苦的边疆工作,就是一生最有意义最无悔的事情。”说起自己的支教经历,第九批援青支教团成员、邹平市第二中学教师颜微感慨到。
初到祁连,平均海拔跃升至3169米,让颜微的“支教梦”瞬间失色。干燥缺氧的高原反应,让人彻夜难眠;白天上课时,头痛恶心、胸闷气短更是常事,一堂课上几分钟就觉得喘不过气来,还会不时流鼻血······然而,回想起丈夫的叮咛、领导的鼓励、同事的加油,颜微又迅速“满血”,她在工作札记上默默写下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砺志话语。
克服了最煎熬的适应期后,她成为民族班最吃苦耐劳、最受欢迎的“拉姆”(藏语“仙女”)。为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她潜心了解“斗科才让”“尕德拉毛”“代吉卓玛”等藏语所代表的含义,自己首先当起“学生”。一年的支教生涯结束后,前来送别颜微的高三·六班学生玉桑卓玛止不住热泪盈眶:“颜拉姆,记得一定要早点回来看我们哦,我们都会想你!”
同颜微一样,其他几名教师也都用心用情关注和爱护着海北州的孩子们,他们克服自身和环境的重重困难,以坚韧和奉献成功完成了支教任务。这10名“园丁”面临的支教工作者有几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校时间长、陪伴学生多、面临压力大,既要抓成绩,更要抓管理,加班加点是常事。
山东省北镇中学教师毕洪涛因受高原环境影响使得病情加重,于2021年国庆期间回滨州进行手术。为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在术后还未痊愈的情况下,他第一时间返回受援学校,忍着疼痛不适,带病坚持教学,每周24课时,是承担课时最多、教学任务最重、工作表现最好的援青教师,得到学校师生的高度评价。2022年寒假还未结束,因疫情防控要求,原本回到滨州陪伴家人的所有援青教师接到通知后均毫不犹豫地提前返程,于开学前一周抵达祁连进行居家隔离;清明节假期,他们放弃休息时间,全部留在县内,利用假期提前备课、批改作业、研学提升,以高度的自觉和担当展现了滨州教育援青团队的奉献精神。
说起第九批援青“支教团队”,青海省祁连县海北州第三高级中学校长马清连口称赞:“滨州选派的教师个个都是好样的,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是我校教师学习的榜样。”
众志成城的“优秀答卷”
鲁青两地的学情差异,决定了教学方式的不同。这是每个援青教师来到青海,在跨越“生活关”后,所面临的又一道“奋进考题”。
为交出优异的“支教答卷”,他们群策群力,攥指成拳,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为支教工作“把脉会诊”。他们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各类教学“小技巧”因人施策,充分调动学生求知上进的热情,着实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成绩。
支教路上,“教育的目标,是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来自博兴县第七中学的援青教师盛庆港,在走进祁连县民族中学任教的第一堂课时就敏锐发现,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基础较差。为此,他便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把学生请到办公室“开小灶”,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在理解中学会运用,一番“严管+厚爱”的操作下来,他成功获得了学生们的拥护和信任,不仅课堂纪律好了,全班成绩更是迈上了一个大台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援青教师黄丽芳充分发挥作为滨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的优势,积极连线滨州的优质教育资源,入青后在受援学校积极开展两地网络教研活动,主动讲授公开示范课,从理念到方法,从课堂到素养,培训指导师生积极参加省、州学科竞赛,在校内被誉为“援青名师”。为发挥援青老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管理组在援青教师团队中发起了教学“六个一”活动,即每名援青教师在本校上一堂公开示范课,至少带一名新入职“徒弟”,帮扶一名贫困学生,开展一次送教上门,在《海北教育》发表一篇专业性学术文章,给当地教育提出一次建设性意见。活动开展以来,他们先后组织公开示范课12次,师带徒23人,帮扶贫困学生16人,发表文章13篇,并成功建成“名师工作室”1个。
教育团队撰写的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征文,全部被山东省援青管理组集结出版;2021年底,10名援青教师全部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优秀援青人才。面对这一连串“优秀答卷”,青海省祁连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钱俊德深受触动:“他们用教育教学业绩擦亮了‘滨州教育援青’名片,用担当奉献精神交出了‘优秀答卷,为雪域高原注入了‘滨州力量’,这份心这份情,我们永远记得。”
民族团结的“亲如一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支教工作中,滨州第九批教育援青团队始终牢记这一嘱托,真正做到了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情暖雪域高原,心怀民族一家。入青以来,10名教师始终把搞好民族团结放在第一位,做到“开会必讲民族团结、外出必提注意事项、交往必重风俗习惯”。在教学中,他们对各民族的孩子一视同仁,耐心解答每一名学生提出的问题,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每每看到援青教师在课堂上因高原反应而身体不适的时候,孩子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向老师表达敬意和安慰,有的为老师贴心端来一杯热水,有的送上一张温馨的卡片,还有的用自己的民族饰品为老师祈福……他们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真意让援青老师感受到了“一家人”的温暖。更令他们难忘的是,第一次进行学生家访时,面对新来的“山东援青教师”,家长们居然全部热情地献上了哈达!
在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中,10名教师人人都是促进民族团结的“模范带头人”和“友谊传播者”。他们翻山越岭进牧区、入帐篷,为不能到校的孩子进行辅导,耐心地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生活中,全体老师与各民族交流交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在教学工作中,他们与受援学校的教师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团结合作、共克难点。他们以最朴实的情怀、最坚实的身影,书写了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新篇章,更成为鲁青两地教育事业交流互动的“形象大使”!
援青路上的“临时党小组”
船行万里不离舵,树高千尺不离根。
第九批援青教师的良好表现,离不开援青路上成立的“临时党小组”。作为临时党小组组长,挂职祁连县教育局副局长的周福忠始终旗帜鲜明:“援青教师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山东援青的良好形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民族地区树立良好形象,确保安全顺利完成支教任务,就必须严格要求、严格自律。”
“临时党小组”并不临时。一年来,他们先后7次召开党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管理及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了《滨州市援青教师管理考核暂行办法》,从日常管理到教学质量提升等分别量化赋分,确保规范有序、科学合理、管理高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关于进一步加强援派期满前援青干部人才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整体夯实“政治关”。全体支教人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援青工作纪律,自觉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规定”,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自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集体拉紧“纪律弦”。所有支教人员坚持“双重管理”,自觉维护援青工作大局,明确日常管理规定,实行日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月例会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不越红线、不触底线,常鸣“自律钟”。
“第九批援青教师入青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认真研究学情,改进教学方式,懂教学、重教研、会管理、有经验,变‘输血’为‘造血’,发挥了较好地示范引领作用,为祁连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活力,打造了一批带不走的教师队伍!”在滨州第九批援青教师团队的欢送会上,青海省祁连县教育局局长王毅庆动容地说。
作者:王蕾 周福忠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