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滨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滨州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李 美
党的十八大以来,滨州市始终将教育事业作为“榜首民生”,强引领、定思路、重保障,滨州市教育局团结带领广大教育工作者同心书写“奋进之笔”,教育资源“扩增培优”,民生改善“提额升温”,全面育人“提质减负”,服务发展“赋能加速”,让高质量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坚持党建统领教育民生不断优化
这是党的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十年。
滨州成立市县两级教育工委,理顺了教育系统管党治党体制。高规格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实施党支部建设规范提升行动和“双培养”“双带头人”工程,传承红色基因受益青少年50多万人,教育党建的规范化、品牌化、长效化水平持续提升。
在党建统领下,滨州教育迎来了民生不断优化的十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从2010年的55.6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5.58亿元,增长了35.76%。共计投资200余亿元,先后实施校舍安全、标准化建设、教学仪器更新、两热一暖一改、义务教育“薄改提升”工程、足球进校园、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近五年招聘教师7018人,储备“预备役”委培师范生、学前教育教师1116人。全省率先为全市农村小学生提供免费营养奶,三年受益学生40万人。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全面推行,有效解决接送难、监管难等难题。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实现护学岗“全覆盖”。如今,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幸福的群体是学生。
下一步,滨州将全力办好“使命教育”,实现党建引领大突破。找准“靶心”定坐标,坚守“三线”阵地,即坚持党建统领主线,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整个教育工作的全领域和全过程;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持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统筹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住纪律规矩底线,时刻绷紧廉洁自律之弦,正确处理好公与私、权与责的关系,做到廉洁勤政、干净干事。
坚持人民至上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杆
这是滨州教育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的十年。
在育人方式上实现重点突破。坚持“五育”并举,进一步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实施“一生一案”育人工程,把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落到实处。实施强身健体行动。充分发挥“全国校园足球优秀改革试验区”资源优势,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和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建立学生体质健康考评挂钩制度。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学校划定卫生区,包保到班级、小组,让学生成为校园劳动的主力军。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作为“一生一案”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调控心理、自主自助、应对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学校管理水平上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严格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基本规范》,划定学校教学管理“底线”“红线”。持续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严格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大力实施扁平化管理机制,严格规范中小学干部职数和内设机构设置,为学校管理机构及人员“消肿”。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过度教学、家长代替批改作业等问题,强化作业、手机、睡眠、读物、体质“五项管理”,扎实推进“双减”落地。
在教育评价改革上实现重点突破。深入开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宣讲解读和培训研讨。把教育评价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总体方案》落实工作清单,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书,挂图作战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各项任务落实落地,落实情况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教育质量评价“滨州模式”,发挥教育质量评价导向、诊断和改进作用,科学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20年,滨州市教育工作群众满意度测评在全省升至第8位,增幅全省第一。2021年公布的省对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长
这是教育改革创新持续深化的十年。
滨州始终将教育质量提升作为当前头等大事。十年来,校园足球改革以全国优秀、全国第一的成绩获评“全国优秀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家校社”共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连续三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表彰为全国“家校社共育优秀实践区”。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持续深化,滨州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县(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示范区。全省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改革推进会在滨州召开。教育质量评价工作领先全省,率先完成融贯学前、义务、特教、普高和中职的评价标准体系建构。
面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难题,滨州市启动实施“名校、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引育行动。高位嫁接和引进大量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嵌入式发展,引领带动本地教育内生性发展。2021年,全市普通高中名校达到3所,启动创建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50所,全市名校长达到40名,新培育名班主任70名,名教师500名。
持续推进改革进程,助力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滨州市各类各类教育实现了协调发展。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顺利收官,全面完成无证园和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任务,适龄儿童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72%,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76%。10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8.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8.64%,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及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全面起势,“五院十校N基地”的科教协同、产教融合格局基本形成,以渤海科技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十校”建设全力加速,省市共建滨州医学院顺利签约,滨州科技职业学院通过验收。
深化产教融合 当好“双型”城市建设主力军
这是产教融合重点突破的十年。
滨州抢抓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机遇,以建设“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动校企深度合作,在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做实“双元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培育了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力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格局。推动校地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协调解决高校筹建和发展中的体制机制、内涵发展、要素保障等问题。积极推动滨州理工大学、山东康养职业学院等项目列入省高等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滨州医学院滨州校区建设全面完工,时隔18年后再次迎来本科新生。
开展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年活动。推动“五权”下放,增强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办学活力。启动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试点工作,进一步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制定全市职业院校专业调整实施意见,指导各学校专业错位发展,组建由企业代表参加的专业设置委员会,增设10个与“十强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教研基地。创建2至3个与全市产业紧密对接的省级高水平专业。滨州教师参加全省中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成绩,连续4年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全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公布,滨州中职教育总成绩位列全省前三,滨州职业学院位列全省高职第一。
实施职教进企业、企业进职校“双进”计划。制定全市校企合作规划,各职业院校每个专业新增2至3所校企合作企业,全市校企合作企业突破1000家。高质量推进“赋能职教名城”创建活动,举办全省乃至全国校企合作博览会,推进校企、校校合作。建立职业教育服务企业信息平台,解决技能人才需求侧和供给侧脱节问题。
回望来路,满载芬芳。憧憬远方,前程可期。如今,站在“十四五”开局新的历史起点,滨州教育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目标,全力办好“品质教育”,实现教育质量大突破;全力办好“温度教育”,实现民生福祉大突破;全力办好“平安教育”,实现守护能力大突破;全力办好“情怀教育”,实现保障水平大突破;全力办好“使命教育”,实现党建引领大突破,不断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争先进位,为建设更高水平富强滨州贡献教育力量。
作者:李美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优化与区域发展相协调、与产业布局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布局。”自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