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潍坊 > 正文
“引、育、管”并举!昌邑:全链条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发布时间:2023-10-09 10:3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通讯员 董友伟 王瑞 A+A-
-分享-

近年来,昌邑市坚持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建设教育强市的首要位置,“引、育、管”并举,持续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以“引”蓄足教师队伍活水。昌邑市落实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聚焦乡村教师老化、城区教师紧缺、学前教师缺乏等重点问题,以多种形式增加教师总量。一是实施“智联百校·赋能发展”行动。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近3年累计引进新教师107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双一流”院校及省属重点师范学校毕业生占比为47.67%,提升了全市教师学历水平。二是健全省属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制度。实施校地联合培养行动,2020年以来累计引进安排公费师范生84人,全部充实到乡村教育一线,进一步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了乡村教师队伍素质。三是抓好幼儿教师引进工作。全面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严格配备幼儿教师,近3年累计引进幼儿教师400名,逐步扩大了公办幼儿教师比例,促进学前教育发展。

以“育”锻造实干教师队伍。该市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师培育体系,多措并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有效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一是创新优质师资培养机制。聚焦课堂教学、家校共育、治校育人等方面,统筹推进“新时代校长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今年有4人入围齐鲁“三名”建设工程人选,1名教师入选新时代中小学学科领军教师示范性培训培养对象。二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持续开展在职教师违反师德师风行为专项整治、师德考核、师德承诺、优秀教师巡回宣讲等系列活动,强化日常教育监督,加大教师权益保护力度,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事迹200余人次,评选年度“最美教师”、教书育人楷模20人。三是大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师行动。深化基础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投资400 余万元,搭建昌邑市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名师工作室”158 间、专递课堂 52 处,两所学校获评潍坊市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试点学校。四是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实施县、镇、校三级研修培训,组建优秀班主任宣讲团,推动微型主题班会、理想教室、青年班主任学习营等8个品牌行动,为全市1200余名班主任和近2000名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学习、成长、展示的平台,1所学校获评省级班主任工作室。五是拓宽人才选拔渠道。健全后备干部遴选、培养、管理、使用一体化培养管理机制,公开选拔机关干部22人,进一步优化教育干部队伍结构,激励广大干部教师担当作为。

以“管”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昌邑市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积极开展教师队伍岗位管理改革,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活力。一是实施“县管校聘”改革。率先在山东省实施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定期交流轮岗、跨校竞聘、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途径和方式,实现了城乡教师均衡配置。近3年有700余名教师实现跨校竞聘,70余名城区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二是实施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深化中小学职称评聘改革,适当提高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级教师岗位设置比例,年内推荐评审580人(含正高20人)、中级职称180人,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同时,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制度,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岗位比例,今年设置农村基层正高岗位10个、副高岗位189个、中级岗位31个,鼓励更多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三是关心关爱教师。大力实施“教师关爱十大行动”,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周转宿舍230套,配备空调、电视、洗衣机、太阳能等设施,实现10所镇街区农村学校全覆盖,让外来教师“拎包入住”、安心从教。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通讯员 董友伟 王瑞

编辑:王煜玲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聚焦“幼有优育”目标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高密市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突破口,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向, ...

08-04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潍坊市坊子区:解锁立德树人的“全环境密码”

近年来,该区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主线,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大育人场域,构建起“党建引领铸魂、多维协同聚力、数字赋能 ...

08-18 11:2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潍坊市中小学开学时间确定!

转眼间,已经来到8月下旬家里的“小神兽”什么时候开学?一起来看看潍坊中小学生的秋季学期开学时间吧!

08-20 14:24潍坊教育发布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