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培德,现任山东财经大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8项,获省部级教学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
认识刘培德之前,我们先来了解这样一种“追踪术”。
如今,当社区发生人员意外失踪情况时,可以通过高速离线视频解析技术,以30倍的速度对相关视频内容进行解析。
30倍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假如相关视频内容时长一个小时的话,那么现在两分钟就可完成对这段视频的解析。
根据解析出的图像,可判定失踪人员的走向,然后快速选定下一个出现失踪人员信息的摄像头,再对存储此摄像头信息的硬盘进行解析,在解析图像的基础上,对失踪人员的走向再次进行判定,依次推进,当一段段解析图像连缀起来时,就可以明了失踪人员的行动轨迹,从而实现全程追踪。
比起一帧帧查看视频,搜寻失踪人员,这样的技术真可谓高效。
这就是刘培德团队的科研成果之一。
自2004年从企业高管“华丽转身”为一名大学教师后,刘培德用心用情践行着“从小就愿意当一名老师”的梦想,用一个个教科研成果回应着社会需求、学生期待。
他从山中来,带着教师梦
刘培德出生于沂蒙山区,幼时生活的贫困让他意识到刻苦读书的重要性。
“推磨的时候都在看书。”在刘培德的印象中,他童年更多的时间是在干农活,所以,为了学习他只能抽空多读点书。
“小学到中学时期,很多老师对我影响很大。课堂上老师讲的很多知识,让我觉得老师什么都知道,对这个职业非常羡慕。”
刘培德的“教师梦”就此种下。
带着这方水土特有的刚强与韧劲,他一路苦学,在1984年考入东南大学,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到山东后,在浪潮集团从事技术研发。但教师梦一直始终牵动着他,终于,2004年的一个偶然机会,刘培德调入山东经济学院(现山东财经大学),开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
刘培德在图书馆。
既做“经师”,更做“人师”
20年来,刘培德始终将学生和课堂放在第一位,“课堂比天大,给学生上好课是教师的天职。”
为上好每一门课,他坚持认真研读教材,了解学生需求,制订详细的授课计划。并且,至少提前半年进行课程组织,拟定讨论话题,确定实习实践环节等,并深入企业调研整理教学案例。
教学中,刘培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智能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优化储位为例,课堂上会给学生讲多种优化储位的原理,但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强记每种原理的优劣性和使用场景。所以,我们课程团队便带领学生到智能仓储设备供应企业,了解不同优化储位策略的使用场景,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和掌握不同优化储位策略的应用,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刘培德介绍,“再如,分拣设备选型与方案设计,这也是课程重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和影响因素,我们会先布置案例作业,让学生分组设计第三方分拨中心的设备选型及方案,然后再带领学生到顺丰速运(济南)分拨中心,在那里各小组将自己的方案和企业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并且与企业导师深入交流,通过企业导师点评,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后,学生再进行第二轮方案优化。”
刘培德辅导学生。
在刘培德看来,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过程中,可以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
“我们到浪潮去实习,可以了解很多企业的创新技术,还有就是浪潮员工加班加点钻研,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有时候甚至24小时都在单位,这种拼搏的状态和精神,让我很感动,深刻认识到何为创新精神。”
“当知道浪潮的国产服务器目前在全球销量第二时,我觉得非常自豪,爱国情感油然而生。而且大家在进行服务器技术攻关时,团队作战,齐心协力,又让我对团队精神有了更真实的感悟。”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让学生们收获颇丰,也更加坚定了刘培德继续推行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信心。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思考,刘培德还在课堂上积极开展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这样的课堂教学着实又让刘培德“圈了一波粉儿”:
“刘老师讲课不喜欢照本宣科,立足企业实际,我觉得内容很充实。”
“刘老师常叮嘱我们,要放宽眼界,活学活用,切忌死读书。”
刘培德认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更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为此,他对接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他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实践主题或科技竞赛选题,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或进行联合开发,指导学生将理论研究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实践创新。
在“三梦”主题社会实践中,刘培德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下乡、教育扶贫、国情调研等,让学生多走多看,常思深悟。
对于学生而言,这些实践活动无疑是塑造品格最好的课堂。
“既做‘经师’,更做‘人师’!”这是刘培德和他团队的教师定下的共同目标。朝着这个方向前行,刘培德信心满满。
做真学问,不骛虚声
忘情于治学,游刃于学术,追求大学问是刘培德的职业愿景。
近年来,他在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应用成果。
2019年,由刘培德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获得立项。该课题综合利用各地区的产业、环境、政策等多维度数据,构建了多层次、全方位的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评价方法的智能化和评价过程的自动化。该课题对于推动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实现海洋强国目标,具有显著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针对数据要素交易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卡脖子技术,刘培德也展开了系列研究,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基于区块链的数据要素市场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成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刘培德参加智能决策会议。
此外,他主持的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复杂动态场景下智能感知技术及其在应急管理与社会治理领域中的应用示范”,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构建起基于云边协同的基层社会治理大数据服务应用平台,实现了省、市、县、街道层级间的数据共享与流程优化,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谈及项目内容时,刘培德介绍:“这个项目主要用到了智能感知技术,也就是综合运用传感器、图像识别及数据分析算法,解决复杂动态场景的多源数据采集与分析工作,所涉及的应用场景除了基层社区也能够覆盖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使用该项技术能够迅速识别事故或火灾等突发事件,自动触发报警并提供精确的现场信息,辅助决策者迅速作出响应。”
智能感知技术还有助于监测公共场所的运行状态,通过分析人流密度来优化交通流量,或者通过识别社区中异常人员的形态和危险行为来预防犯罪。“人员遇到危险情况时的表情形态与正常状况下的表情形态是不同的,我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确地识别并分析特殊群体的异常行为与特征,从而化解潜在的社会风险,并增强社会治理的效率。”刘培德进一步谈到。
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大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也为构建智慧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经山东、重庆、上海、江苏等地的推广应用,已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1亿元(纯软件)。
这是刘培德坚持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精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的结果。也是他对做真学问,不骛虚声的有力践行。
“搞科研”“带学生”,刘培德心无旁骛,乐在其中。这条路上,刘培德将继续躬耕前行。
作者:于洪良 孟蕾
编辑:王骄 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