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其晔,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退休,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首届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累计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8项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及2项国家发明专利。
42年来,他勤耕不辍,潜心教学研究,践行教书育人,被学生称为人生的“精神导师”。他是国家科技发明大奖的获得者,又是青岛科技大学拳头学科——高分子物理教学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也是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首届十佳齐鲁“最美”教师称号获得者。他,就是被师生们尊称为“科大先生”的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吴其晔。
坐得住冷板凳
吴其晔,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43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物理系。1973年赴青岛科技大学前身——山东化工学院任教。
1984年,吴其晔投身到当时的新兴学科“流变学”的研究当中,这在国内尚属于少有人问津的冷门学科。为了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最新成就,吴其晔苦学德语,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德国深造。学成回国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率先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流变学课程。
1994年,吴其晔出版的《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导论》是国内最早的流变学方面的著作之一。该书于2002年入选教育部全国百部研究生推荐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书名定为《高分子材料流变学》,成为国内流变学方面的权威著作。正是由于吴其晔等人的开拓和执着,三十几年前还鲜有人知的流变学,现在已经遍及国内设有高分子专业的大学。
不断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攀登科学技术高峰,是吴其晔鞭策自己和鼓励学生的动力。做科研时,材料准备、仪器测试都要亲自上阵,东奔西走不辞辛苦。他的国家级奖项和第一部著作都是历经近十年的努力完成的。所谓“十年磨一剑”,诚非虚也。
2000年,57岁的吴其晔又转向新的学术领域:高分子凝聚态物理,为研究生再开设一门新课。2012年,他的《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学》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用非弹性体增韧改性原理开发高性能聚氯乙烯工程塑料”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先后批准他6项国家基金。
吴其晔认为,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要坐得住冷板凳。他这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勤奋痴学的精神自青年时期就广为人知。放假时,他在校园里一边推着孩子一边读书成为一道动人的风景。
吴其晔在图书馆。
对得起良心
活跃在教学一线四十余载的吴其晔,对大学讲坛饱含深情。出于对党的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他认真备课,精心讲解,强调“讲”的内涵,对所讲内容融会于心,表达叙述相当讲究。他还经常提出有趣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求教学相长之效。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吴其晔还经常给学生们上党课,传承共产党人热爱事业、勇于奉献的精神,受到学生的喜爱与欢迎。他说:“我最为欣慰的是,自己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要做一个对得起良心的好老师!”
正是这种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崇敬和热爱,“教书育人”在吴其晔身上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切实的行动。他领衔建设的“高分子物理”课程于2007年成为国家精品课程,是全国高分子科学领域最早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的课程之一,也是迄今为止青岛科技大学获得的最高教学建设奖项。2012年,该课程又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他带领老师们制作了全课程的高清录像,发布在教育部网站上。
吴其晔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优良的学术道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带动着团队和学生。2004级研究生慕晶霞说:“吴老师有一条不成文规矩,论文中出现5次文字错误,就要拿回来重写。我的学术论文被吴老师改了七八遍,甚至连‘了’和‘的’用得不恰当都要标注出来。这种严格的学术训练为我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生闫业海牢记吴其晔的教导,刻苦学习,勤奋钻研,考取了中科院北京化学所的博士,如今已成为业内佼佼者。而吴其晔曾教导他做学问要“瞪起眼来”,也成为闫业海教育学生的座右铭。
带得了好头
卓越的高分子物理教学科研团队是吴其晔等几代教师不懈努力的结果,这支队伍以其优异的工作奠定了青岛科技大学在国内高分子科学领域的学术地位,成为学校的拳头学科。吴其晔道出队伍成功的真相:“精神气质”就是境界高、能力强、作风正派、齐心合力、精益求精;队伍的“灵魂”就是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珍惜教师光荣称号、爱集体、爱工作、爱生活。一个人只有爱一项工作,才能投入、负责和钻研,一个团队也是如此。
因为热爱,所以卓越。该团队在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等多方面赢得了荣誉。近十年来,团队承担了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863、973项目,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400多篇,被SCI收录数百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十余部,获发明专利十余项,并斩获了多项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教学奖项。该团队还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团队、青岛科技大学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等。
为增强学院的学术氛围,吴其晔曾倡议举办“现代高分子科学讲座”,如今高分子学院的“橡尚论坛”便是由此演绎而来。在论坛中,校内外学者相互交流国内外高分子科学最新进展和各自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学科的学术水平。
吴其晔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吴其晔七十岁时,全国各地的弟子们重聚母校为他庆祝,其中不乏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科院生物能源研究所的教授。他们送给恩师的不是普通的礼物,而是举办一场隆重的学术交流会,向母校和老师汇报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建校70余年来,青岛科技大学涌现出一位又一位像吴其晔这样铸魂立心、弘道立身的“大先生”。他们栉风沐雨、执着求索;他们淬炼自己、孜孜不倦;他们乐于奉献、心有大我。他们将“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抱负切实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潜心教书育人、培养栋梁之才的实际行动,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王文艳 刘施施
编辑:袁琳 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