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对于中国海洋大学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建校一百周年。
就在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校师生的回信中说,希望你们以建校百年为新起点,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努力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海洋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海洋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回信不仅是对中国海洋大学一百年来坚持“教授高深学术,培养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办学宗旨的肯定,更是对学校师生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勇立潮头,不断创新,为构建教育强国和海洋强国贡献力量的美好期许。
庆祝中国海洋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
百年前确立海洋特色之路
回溯百年,海大的故事如同一部浓缩的中国海洋科研发展史。当近代中国的海洋研究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中国海洋大学的先驱者们便毅然踏上了探索海洋的征途,笃定地走上了一条谋海济国之路。
从1924年私立青岛大学建校,到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等时期的演变,再到山东海洋学院、青岛海洋大学,最终定名为中国海洋大学。名称不同,不变的是这所高校对海洋的执着与热爱。
私立青岛大学时期校门
20世纪30年代,一批留学归来的学者,怀揣着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下希望的种子。学校首任图书馆主任宋春舫,目睹欧美海洋研究的繁荣,于1927年挥笔写下《海洋学与中国未来海洋研究所》,呼吁国家重视海洋研究。随后的国立青岛大学,更是成为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摇篮,校长杨振声力主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海洋人才,为国家的海洋事业奠基。
1930年夏,国立青岛大学承办了中国科学社第十五次年会。创办中国海洋研究所,发展中国海洋科学事业成为会上讨论的焦点。会后,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决定在青岛设立这所意义非凡的中国海洋研究所。
面对历史契机,作为这次科学社年会和海洋所筹备会议的重要参与者,时任校长杨振声毅然决定学校应当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为祖国培养海洋人才。
杨振声明白,要想在一众国立大学中办出特色,就要有独特的优势学科。国立青大地处青岛,有地理、气候、交通之便,又有青岛市观象台这一发展海洋研究可借助的条件,海洋生物学、气象学、天文学、海洋学要渐次建立。
确立发展海洋学科的方向后,学校迅速行动,聘请优秀教师,拨给专门经费,率先开展起海洋生物学的教学与研究。这一思路得到了历任校长的高度认同和继承。赵太侔校长增聘了海洋生物学教师,支持成立海洋生物研究所,并联合其他机构和大学的海产生物研究所,共同参加国家在青岛设立的海洋生物研究所建设。
学校还与青岛观象台合作,在物理系开设天文气象组,海洋气象学科从此萌芽。到1937年前后,学校生物学系在采集和研究方面已位居国内前列,成为中国海洋生物研究与教育的重要力量。
抗战胜利复校后,学校又创立水产学系和水产研究所,计划设立海洋学系。虽然受制于教师和经费的匮乏,仅成立了海洋研究所,但这一举措还是进一步拓展了涉海学科的发展空间。
1949年,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水产系全体员生合影
构建立体的海洋学科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海洋学科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开拓海洋” 成为学校的办学方针之一,理科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全部“涉海”。
随着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组部分并入,与原有的海洋物理研究所合并成立海洋系,中国第一个物理海洋专业在此诞生。同时,河北水产专科学校部分师生和仪器并入水产系后,水产学科得到进一步加强。
至此,中国海洋大学基本构建起海洋生物学、水产学、物理海洋学三大学科为主体的涉海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1958年10月,山东大学大部迁往济南。国家决定以留青的海洋、水产、地质三系,海洋生物学专业,海洋化学组及部分基础课教研室为基础,筹建一所专注于海洋科研教育的大学。
1959年3月,山东海洋学院应运而生。到1965年时,学校已设有海洋水文、海洋气象、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水产学等多个专业,海洋学科的基本框架构建起来,这是当时中国海洋高等教育最完整的学科体系。
山东海洋学院时期校门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学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学校以建设一所面向海洋科学技术、以海洋开发服务为主旨的多科性综合大学为目标,逐步形成了鲜明的海洋、水产特色。
此后,中国海洋大学坚持走高水平特色大学之路。时任校长管华诗认为,建设特色大学是响应海洋强国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建成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显著特色的多学科研究型大学,确立“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
如今,中国海洋大学构建并完善了特色鲜明的学科生态系统,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学科体系。
经过长期重点建设,中国海洋大学形成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文理交叉、融合互动、协调发展的世界一流综合性海洋学科体系。这个体系是一条涵盖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发、工程化开发、高端智库的完整海洋学科链条,也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认识、开发、利用、保护、经略海洋及传承创新海洋文化的研究体系。
推动海洋高科技自立自强
百年来,海大人以谋海济国为己任,从浅海向深海,从近海向大洋,从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向公海、国际海底区域乃至两极研究与治理。在海洋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海洋技术研发、海水养殖浪潮兴起、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发、海洋工程重大装备研发、海洋立法与海洋治理、海洋环保与权益维护,以及“透明海洋”“蓝色粮仓”“蓝色药库”“蓝色智库”等诸多领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可以说,中国海洋事业前进的每一步,都留下了海大人拼搏进取的足迹。
中国海洋大学研制设计并参与建造中国首座、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养殖网箱“蓝一号”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构建全球最大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突破水产动物育种核心技术,建立国际首个水产动物全基因组选育平台,研制绿色高效的海水鱼配合饲料,联合建设海洋食品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起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技术体系。
海洋生物研究前沿:始终站在国际海洋生物与药物研究的最前沿,开辟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新领域,带动海洋制药业兴起。主持构建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使我国成为该领域的研究中心。率先完成扇贝基因组图谱绘制,建立全球最大、种类最多的基因组综合数据库。
海洋工程技术突破:攻克海洋工程设计、安全施工与运维中的系列技术难题,发展海洋工程安全与防护技术体系。牵头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形成多个国家层面的涉海战略规划,聚焦深海关键科学问题与海洋资源开发,致力突破科学前沿,推动国家海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工装备与技术研究院、海洋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载体,为海洋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代“东方红”系列科学考察实习船
为祖国海洋事业储人才
百年海大,名家熠熠,人才无数。
在这片学术沃土上,“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中国海洋科教事业奠基人之一赫崇本、中国海浪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文圣常、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奠基人方宗熙、中国海洋物理化学学科奠基人张正斌、力主在山东日照、东营建港的“传奇教授”海洋工程学家侯国本、胸怀“海济苍生”信念的中国现代海洋药物的奠基人管华诗等一众泰斗都留下了勤奋耕耘、桃李芬芳的足迹。
文圣常在海上指导学生学习
从这座校园走出的36万多名毕业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6人。
在“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探海、极地科考、亚丁湾巡航、辽宁舰远训、海浪预报、南海守礁、“南繁”育种等各条战线都活跃着中国海大学子的身影。
参加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的75位科学家中,有39位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毕业生
站在新的起点,党和国家又对中国海洋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多期望。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建设教育强国和海洋强国的高度重视,对科教战线和海洋战线的殷切期望,对学校具有重大政治意义、深远历史意义、现实指导意义,为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党委书记田辉说。
谋海以济国,是海大百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应国家之需,自创校之初便深深烙印在学校的办学宗旨之中。今天,祖国和人民的期待将激励一代代海大人薪火相传,书写好“海洋强国、海大有为”的时代篇章。
作者:王淑芳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5月30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海南核电有限公司、鲁东大学水利土木学院、滨海核电冷源安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 ...
5月30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在北京举行签约仪式,正式签署了合作备忘(MOU)。这标志着两校在教育、科研 ...
6月1日,经过为期8天的激烈角逐,2025赛季全国体育院校篮球联赛(SCBA)体育院校比赛在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体育馆落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