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把这些设备和技术弄懂学会,将中国标准带回去,让尼日利亚更多的人开上可靠的‘中国重卡’。”在济南职业学院的“中国重汽全球培训中心”实训基地,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学员满怀信心地说。
从非洲学员的实训课堂到黄河流域的产业链条,从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到推动中国职教标准出海,济南职业学院构建起教育与产业共生共长的生态闭环,用创新实践为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写下了生动的注脚。
企业深度参与办学,培养“珍宝级”员工
“这种‘考场即职场’考核模式,让我们在校期间就养成了符合企业标准的职业习惯,真正实现了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无缝过渡’”。谈起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目前已是中国重汽服务工程师的济南职业学院毕业生王立权深有感触地说。
王立权所说的考核,是济南职业学院与中国重汽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评价机制改革。2021年起,该校与中国重汽联合开展服务工程师“订单班”培养工作,首批招收了20名学生。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评价,既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操技能的熟练度,更考察学生面对突发状况时的职业素养表现。其中,企业导师的评分权重占到60%。王立权深刻感受到这种评价机制带来的优势,为他们进入企业后快速成长为岗位的技术骨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重汽、比亚迪等‘链主’企业通过设备投入、技术输出、成本分摊等方式,深度参与办学。”济南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主任宋广辉介绍说,他们与比亚迪共建了山东省首个“比亚迪标杆产业学院”,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融入教学,学生轮岗参与电池组装线调试,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开发智能网联汽车控制课程,企业定期发布年度技术需求清单,反向推动课程迭代;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中国重汽全球培训中心”,联合北京理工新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北交新源(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大数据应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获批工信部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这种企业深度参与专业建设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他们培养的413名复合型现场工程师,服务于区域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产业链重点企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超前细化产业升级、岗位要求教学标准,得到了中国重汽、费斯托、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珍宝级的员工’的积极评价。”济南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苏旭勇介绍说,人才培养质量跃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8%。
“四创”赋能,让学生插上创新翅膀
“刷脸一键投递简历,AI模拟面试实时打分,VR沉浸式体验职场……”在济南职业学院新建的“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内,2025届毕业生张晓蕾正通过智能设备完善求职材料。这是该校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乐于尝试的新样态。
学生的学习力、创新力,是实现优质就业的“秘宝”。为此,他们积极对接企业,建立了“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山东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科创供给库,形成了具有职业院校特色、培育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创意、创新、创业、创效“四创”工作体系。目前,已累计收到学生各类创新创业类申报项目1157项,通过专家组评定,先后有668项申报项目得以立项,学校每年拨付专项资金30万元,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的研究,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励72项。
一方面竭尽全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一方面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他们在所有专业开设了38课时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32课时的《创新创业基础》网络必修课,帮助学生合理定位职业目标,激发学生创业意识。正是有了这种基于未来的就业、创业的历练,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9%以上。
而这座占地1170平方米的“就业服务综合体”,配备AI面试训练亭、刷脸求职一体机等14个功能区,也成了学生检验就业择业能力的新“宝地”。
“产学研用”一体发力,打造区域发展“创新引擎”
《创新引领 产教同行 四联融通:打造“政校行企研”共生共融新生态——基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探索与实践》入选了教育部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济南职院:济南职院开展“政校行企研”产教融合实践》入选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推广案例;《四链融通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 产教深度融合打造职教新生态》,获得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校长联席会议“提升学校办学能力,提高服务发展支撑力”优秀案例一等奖;……
这是济南职业学院围绕产教融合研究取得的创新成果。这些成果背后,是该校“产学研用”一体发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在行动。
在汽车工程系的新能源汽车智慧实训基地内,学生正在智能网联汽车路测仿真区调试自动驾驶算法,而这些数据将同步反馈给企业的研发部门。“这里既是课堂,也是企业的‘技术试验场’。”基地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可同时容纳800人开展生产性实训,每年为区域企业培训技术人才超2000名。这是该校“既学中有研、学的有用,又“研”之有为、助力产出”的一个缩影。
当前,济南职业学院积极对接黄河流域重要中心城市、国家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匹配山东省“十强”和济南市“四大主导”产业,与济南高新区共建济南市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教联合体,与园区龙头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和订单班,以不到25%的本地生源贡献了超过50%的留济率;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定制课程体系,开展定制化社会技能培训,累计为园区企业培训超1000人次;与德国费斯托集团共同探索“14322特色学徒制”育人模式,累计培育1000多名“零适应期”技术骨干,为园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技术技能支撑。
“企业的痛点就是我们的课题”。他们围绕企业真需求和技术“真难题”开展科技攻关,深度参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改造升级。“以汽车专业群为例,师生共同自主研制的制氢除碳一体机等设施设备,已经投入生产。近一年就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3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00余万元,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苏旭勇说,“随着‘产学研用’融合生态的深化,职业教育正从单一的人才供给者,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推进“职教出海”研究和实践,输出20项专业、课程标准。近日,来自非洲的25名中国重汽全球工程师正在该校实训车间学习动力总成系统的拆装技术,他们在接受为期两个月的动力总成、电气系统、制动技术等核心技术培训后回国,为中国重型汽车“走出去”提供本土化人才支撑。这就有了开头的一幕。
(文/廉德忠)
作者:廉德忠
编辑:周玉森
审核:李勇
“百年大党启新程,亿万先锋砥砺行。党性教育拓载体,永葆组织先进性。艺术赋能强信念,勇于实践担使命。于无声处传薪火,复兴伟 ...
威海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师王淑英说,学校支持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习和企业实践。进入暑假以来,她先到上海交通大学参加了为期5 ...
这个夏天,青岛西海岸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陶窑工坊内窑火不熄、匠心涌动,2025中国(青岛)融窑柴烧创作营在这里火热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