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的“作业”,校园足球怎么抄?
发布时间:2025-07-09 16:48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吴维煊、周玉森 A+A-
-分享-

  连日来,无论是网上浏览,还是身边朋友聊天,都能谈到“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外援加持、职业球员屈指可数的草根联赛为何能这么火,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

  苏超的火爆,不仅是一场全民足球狂欢,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足球运动回归大众的可能性。而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校园足球,能否从这份“爆款作业” 中汲取养分呢?

  6月21日,“苏超”南京队客场对阵常州队 / 图源:南京发布

  苏超的火爆,并非依赖球员的专业水准或名气,而是在足球之外下足了功夫:政府的高位推动为赛事注入了底气,专业的赛会组织保障了体验质感,媒体的精准传播扩大了声量,更以打造文化IP为核心,用一个个鲜活的“梗”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

  这种“体育+”融合模式,让足球这项运动跳出了竞技场的限制,以离生活最近的方式激发人们对足球的热爱,为赛场内外每一个关注苏超的人带来了久违的快乐,进一步点燃了全民关注的热情,也带动江苏文旅行业火联动升温。

  苏超这把火还非常“耐烧”,开赛一个月来,关注度仍居高不下,更印证了其模式的可复制性,也为教育界带来了一些思考,给当前校园足球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参考视角——这份作业可以抄。

  6月21日晚,大批市民、路人在南京珠江路边的户外大屏前,观看“苏超”南京队客场对阵常州队比赛直播 / 图源:南京发布

  校园足球早已被国家摆在足球体育发展的战略高度,特别是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基本要求(试行)》和《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基本要求(试行)》后,各地足球特色学校遍地开花,很多省市的校长杯、市长杯、省长杯足球赛也办得有声有色。

  但现实是,很多地方的校园足球仍难逃“圈内热闹、圈外冷清”的困境:赛事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赛场多在校园球场,观众仅是参赛队的师生亲友,即便踢出精彩对决,也难破校园围墙。如此内循环,普及效果自然有限。

  所以,把校园足球办好,仅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打破困局,苏超的“协同思维”值得借鉴。

  如果由政府牵头,推动教育与体育部门深度联动,引入专业机构运营赛事,将赛场从校园延伸至社会体育场馆,赛事的专业化水平就会显著提升,社会对比赛的关注度也会随之高涨。届时,不仅能让校园足球赛事收获应有的重视,门票收益反哺校园足球的良性循环也可能形成。

  2025年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初中争冠组)比赛现场 / 图源:闪电新闻

  校园足球的生命力,在于“立足校园,更要走出校园”。参赛学生的背后,都连接着一个家族、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情感纽带。借鉴苏超模式,在“体育+”中动脑筋,在赛事中融入校园文化、亲子互动、社区联动等元素,既能让比赛成为凝聚集体情感的载体,也能吸引更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以赛促练”,让更多学生爱上足球,在普及中发掘潜力苗子。

  不只是眼下的苏超,搞好校园足球也有更多的“他山之石”可以借鉴。日本作为亚洲足球的标杆,除了成熟的青训体系之外,另一大亮点是其持续了百年的校园足球传统。这一传统已深度融入教育体系,从小学到高中,足球都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所学校都配备标准的足球场,并组建了校队。即便是小学生比赛,也能吸引数万观众到场。

  今年初的第103届日本高中足球锦标赛决赛,近6万观众涌入赛场,这样的热度甚至超过了不少国家的职业联赛。很多关于日本高中联赛的比赛视频近几年来也在中国的网络平台上流传,令人感慨。比赛的精彩程度,足球少年们对于梦想不懈追求的励志故事,感染着每一位观众。

  第103届日本高中足球联赛决赛吸引了58347名现场观众 / 图源:网络

  “教育+体育+社会”的三维融合,就像一座造血库,日复一日地培养足球新苗且源源不断地输出,不仅是足球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也寄托着无数家长和球迷的希望。

  苏超的热度还在延续,而这份热度背后,更值得我们的校园足球去思考:如何让足球真正走进校园生活,让学生赛事突破围墙获得社会共鸣。当校园足球既能守护少年的热爱,又能连接社会的期待,或许中国足球的“源头活水”,便会在青春赛场里春潮涌动。

作者:吴维煊、周玉森

编辑:袁琳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深度挖潜为毕业生就业护航

近期,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项就业政策创新,如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由企业拓展到社会组织, ...

07-09 11:16中国教育报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而是人生崭新篇章的“片头曲”。

07-09 16:35“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大学宿舍,如何安放个性与集体?

宿舍关系的真谛,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在差异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07-09 16:29“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