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的前一天,本号发布了一篇故事征集,邀请广大读者分享自己的高考经历以及高考成绩对自己今后人生的影响。我们收到的来稿跨越了时空:有八旬老人回望遥远的青春,也有95后年轻人讲述仿佛就在昨天的盛夏时光……
有趣的是,分享自己故事的这些读者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绝对“胜者”,他们中的很多人取得的分数并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与大学失之交臂,有的在追梦过程中历尽坎坷……
但继续读他们的故事,却发现在高考之后,他们都开启了同样精彩充实的人生下一站。
一
现年81岁的徐老师是一所中学的退休教师,他于1963年7月参加高考。少年时代的他,是一名在作文竞赛中获过奖的优秀中学生。怀揣着成为作家、记者的梦想,他“初生牛犊不怕虎”,满怀信心地填报了北京大学、华东师大、山东大学等名校,却遗憾落榜。
一个梦想破灭了,另一个梦想冉冉升起:他决心投身教育事业,在三尺讲台躬耕。40年后光荣退休,他虽与梦想失之交臂,但教书育人数十载,把无数毕业生送入了梦想中的学校,成了一名当之无愧的“大先生”。
同学们,也许你手中拿到的成绩暂时无法支撑你的梦想,但你的人生道路不止一条。保持热爱,继续探索,你终会到达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天地。未来,往往会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悄然绽放。
二
另一位分享者同样是一名教师,她的故事,让人读后充满力量。
李老师是一个在小山村长大的女孩,她在2014年参加高考。当时,仍有观念落后的人在鼓吹“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她的父母却坚信,读书是女儿走出大山、看见更广阔世界的唯一途径,从未动过让她辍学的念头。
高考那天,由于考点较远,父母用省吃俭用的钱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载她去考试。多年以后,那台放在屋檐下已经锈迹斑斑的三轮车,成了承载着两代人对知识的虔诚、对未来的憧憬的一件“传家宝”。
求学路上,女生往往比男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总会有一些负能量的声音伴随在她们左右:“女生不适合学理工科”“女生总是小时候成绩好,到了高中、大学就不行了”“女孩子不必读这么多书”云云。
笔者想对所有被这些言论困扰的女生说,请为了梦想,再坚持一下,不要为了暂时的安逸,选择那条看似平坦却非心之所向的路。高考,是你人生的重要跳板。无论成绩高低,它都赋予了你一次跃出困顿、奔向更广阔天地的契机。
就如张桂梅校长所言:“放弃和认命是一条没有尽头的下坡路。请记住,在任何一个你没有察觉的时刻,包括现在,通过行动去改变命运的机会,一直都存在。”
三
在大多数人讲述的高考故事中,高考成绩只是一个不那么重要的元素。在很多人的回忆中,那段日子中的一些温暖的细节,反而成为了他们人生中的珍宝:母亲鬓角滑落的汗滴、复习期间老师自己刻板印刷的学习资料、母亲用鸡蛋为自己换来的考试用的钢笔、高考便当里的咸菜汤......
时光的河流奔涌向前,或许几十年后,同学们关于高考本身的记忆也会渐渐褪色。成绩揭晓那一刻的欢呼、欣慰、不甘甚至泪水,终将被岁月抚平。然而,那些具体而温馨的细节,却如同被时光一遍遍淘洗的珍珠,愈发闪亮,沉淀为记忆深处最坚固的锚点。正如普希金在诗中所言:“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而是人生崭新篇章的“片头曲”。那张承载着分数的成绩单,更不是人生的“全剧终”。它只是一个驿站,一个起点,未来的无限精彩与可能,正从这一刻开始,悄然铺展。
作者:张婧文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