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海浪吞没了年仅38岁的张军桥,却带不走他留在人间的“生命火种”。
这位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医生、中国第27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队长,用纵身一跃的决绝,将落水者托举上岸,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片蔚蓝里,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生命课堂
近日,张军桥被追授“山东省道德模范”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38年短暂却厚重的人生最深刻的注解,正如他常说的:“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当医生,救死扶伤。”
张军桥的一生,始终在践行这句承诺。在山东潍坊的街头,他曾跪在仿真人体模型前,穿着被汗水浸透的绿色防护衣,手把手地免费教市民心肺复苏。有人笑他公益“摆地摊”教急救太“傻”,他却认真地说:“多一个人学会,就多一分生的希望。”
后来,他发起“心跳行动”,带着志愿服务队进校园、进企业,把一个人的坚持变成一群人的坚守。那些在广场上、教室里传递的急救知识,是他播下的第一颗 “生命种子”。
张军桥在潍坊人民广场摆"科普地摊”,向市民教授心肺复苏技能
2024年初,张军桥带着“为人民服务没有国界”的信念踏上非洲大地。发现当地医院麻醉师短缺,他的“傻”劲又上来了,手把手示范操作,从基础流程到疑难病例,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教给同行;遇到当地8岁的贫困脐疝患儿,他不仅带队免费做手术,还为这个孩子取名“齐鲁”——两个字,不仅是他对家乡的牵挂,更是中非友谊在生命里的具象化。
他说“抛弃所谓的国籍、人种,生命是我最看重的。”在非洲的日子里,他带领医疗队留下的不仅是先进技术,更是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他的“生命课堂”跨越了山海,让先进医疗技术在异国生根。
张军桥跃入波涛的身影,成为连接中非人民心灵的永恒纽带。“他是中国人,也是我们坦桑尼亚人永远的家人。”在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穆欣比利国立医院为他举办的追悼会上,很多人悲伤落泪,一名当地网友则在社交媒体发文:“我们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医生,一位选择逆流而上的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别人的生命。”
这堂课,没有课本,却写满了“大爱无疆”;没有讲台,却让“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刻进了两国人民的心里。
张军桥自费购买医疗物资和生活用品慰问孤儿院
平凡伟大
一份荣誉,不仅是对张军桥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一种精神的礼赞——这种精神,是齐鲁大地孕育出的赤诚与担当,是刻在骨子里的“舍己为人”与“敬业奉献”。
回望齐鲁大地,张军桥不是孤行者,这样的精神从未缺席。
同为医者,“齐鲁时代楷模”白晓卉,在支援威海疫情处置时,连续奋战在检测一线,最终因突发疾病倒在岗位上,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伦学冬,扎根乡村学校十余年,2019 年为救落水男童,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孩子托上岸,自己却永远离开了心爱的讲台。
他们与张军桥一样,用生命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
白晓卉曾说:“我愿以我所学,尽我全力,用心守护患者健康”,伦学冬在笔记里写到“教师要用教育的智慧来融化学生的失败”,张军桥则用“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贵”概括人生——这些话语朴素却滚烫,道出了他们共同的追求: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在于为他人注入的温度;职业的价值,不在于光鲜,而在于对责任的坚守。
他们是山东的骄傲,更是时代的坐标。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爱岗敬业”的执着,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把职业当使命;看到了“无私奉献”的胸怀,在他人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更看到了“大爱无疆”的境界,跨越身份、国界、地域,把对生命的尊重刻进骨子里。
张军桥(左二)正在教当地医生学习使用医疗设备
榜样的力量
今天,我们一起缅怀张军桥,正是要传承这份精神。它提醒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就是伟大;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就是英雄。
这种精神,是齐鲁精神的缩影,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更是我们面对挑战时最坚实的力量。
张军桥的“最后一课”落幕了,但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播下的“精神火种”,正在齐鲁大地、在中华儿女心中燎原。
2025年5月18日,张军桥在达累斯萨拉姆穆欣比利国立医院留影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让每一个人都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守护他人、奉献社会中绽放光芒。
作者:齐向前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