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山东大学发布全球首个“月球镁环检测报告”
发布时间:2025-07-14 17:42 来源:山东大学作者:曹海军 A+A-
-分享-

  如果把月球比作一本厚重而神秘的“行星档案”,那么它的背面——始终面朝太空、从未对地球人类敞开,便是那最难翻阅的一页。

  近日,山东大学发布全球首个“月球镁环检测报告”,这份报告如同一把钥匙,第一次真正打开这页“月背档案”的内页。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通讯-地球与环境》发表。

  这项研究聚焦的是月球背面一个特别神秘的地方:南极-艾肯(SPA)盆地边缘的“富镁辉石环”。可以把它想象成是围绕着这个巨型撞击坑的一圈“骨架”或者“矿物项链”。

  科学家们早就通过遥感发现,这一圈区域可能藏着一种来自月球深部的特殊矿物,叫做“富镁、低钙的辉石”。不过,过去人们只能“遥望”,没有真正摸到过那里的一块岩石。

  现在,随着嫦娥六号把月壤样品从这个区域附近带回地球,科学家们终于第一次得以揭开这个“骨架”的真实面貌,确认它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就像第一次近距离看清了一块远古化石的结构。

月球南极-艾肯盆地地形和低钙辉石含量

  月球背面深部岩石矿物里有什么?

  SPA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古老、最深的撞击盆地,同时也是太阳系类地行星上最大的陨石坑,占整个月球表面的近八分之一,被认为可能打穿了月壳、暴露出月幔甚至更深的物质。

  最新研究表明,嫦娥六号着陆点的月壤中,约有31%至40%的物质来源于SPA内部一个叫 Chaffee S的陨石坑。这些深部碎屑像被“太空爆破”一般抛射出来,跨越了近百公里,最后落到了嫦娥六号的取样区。这种“天外来客”级的地质运送机制,为人类提供了窥探月球深层的天然样品。

嫦娥六号任务和拍摄的月面采样过程

  该研究由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行星科学团队牵头完成,第一作者、山东大学博士后曹海军介绍说,通过对返回样品的精细分析,他们发现所谓“镁环”物质其实主要是一种由斜长石(占比63%–67%)和低钙辉石(25%–27%)构成的亚铁苏长岩。

  这种矿物组合与月球南极-艾肯盆地的早期撞击熔融岩的成分差异明显,尤其斜长石的比例大大升高,说明在撞击事件之后,月壳物质大量混入(约61%–63%),经历了复杂的“重塑”,才形成今天这一富镁、富斜长石的特殊环形地质单元。

  这一发现为研究月球深部物质如何在巨大撞击下“翻涌上来”、如何重新混合并冷却定型提供了直接证据。

  月壤演化过程是什么?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次研究还用拉曼光谱技术识别出了样品中多达16种主要矿物,发现其成分与月球正面(如2020年中国返回的嫦娥五号样本)截然不同:其中几乎不含橄榄石和钛铁矿。这种差异像是月球正反两面讲述的两段地质“成长故事”,为我们理解整个月球的形成与演化增加了新的线索。

  此外,科研团队还提出了一个“五阶段月球土壤演化模型”,从最初的岩浆喷发,到远距离撞击引发的物质混合,再到后期的反复粉碎、空间风化与胶结,最终形成今天的模样。完整描绘了这批月壤如何从“岩石”走向“土壤”,也揭示了月球表层的复杂演化路径。

嫦娥六号月壤的演化过程示意图

  这份“月背检测报告”,不仅是首份对SPA镁环矿物组成的实物研究成果,更是人类首次以实物样品为基准,验证月球卫星数据的尝试。它为我们建立更准确的月球地质模型、研究月球深部结构、判断未来可采资源、乃至为深空探测选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正如曹海军所说:“这次任务,就像是在月球最古老的岩层中采集了一片拼图,让我们离完整的月球演化图景又近了一步。”

作者:曹海军

编辑:周玉森

审核:李勇

相关阅读

难忘英雄!母校毕业典礼上,3209名毕业生痛悼援坦救人牺牲学长张军桥

6月27日,毕业生张振告诉记者,学生几乎无人不知张军桥老师的事迹。提起他时,张振忍不住再次落泪。

07-01 09:16极目新闻

山东财经大学创校校长顾准铜像揭幕落成

在当代著名会计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山东财经大学创校校长顾准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6月30日,顾准铜像在山 ...

07-02 08:41山东财经大学

于红波已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曾在青岛工作

 近日,山东理工大学网站更新学校领导信息,于红波已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07-02 14:31山东理工大学网站、大众新闻客户端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