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论坛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发布时间:2025-08-04 15:53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刘坤 A+A-
-分享-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务于新兴产业,从事新职业,工作在新岗位,掌握新技术,使用新生产工具,具有创新能力、工程思维,具备良好的数字素养,注重终身学习。在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新职人”是生产力跃迁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形势下,职业院校要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办学新实践,建设创新型学校,实施系统化模式革命,切实担负起培养“新职人”的时代重任。

  转变办学理念,服务学生个性化培养

  随着“新双高”建设的逐渐深入,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实践都要随之转变。一是从就业导向向人本理念转变。学生要成长为“新职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在学生时期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高专业认知水平。学校要把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技能迁移能力放在首位,将培养学习习惯、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工程思维、策略方法等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二是从信息化向数字化理念转变。当前,职业教育进入数字化新阶段,职业院校要将数字化理念融入办学理念,将数字化任务写入学校章程,促进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师资队伍、技术创新、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校园建设,构建数字新基座,打造数字新场景,形成数字新空间,服务专业的数字化改造、教学资源和实训体系的数字化建设,重构数字时代教师素质能力结构,利用数字化评价为学生成长“画像”,实现从“千人一面”向个性化培养的转变。

  提高适应性,推动系统化模式革命

  在新技术催生的新产业形态和新经济模式下,产业结构变化倒逼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改革。在这方面,职业院校还要做许多工作,扎实推进系统化模式改革。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设计了区域性、行业性的“两翼”框架。通过实体化运作市域产教联合体,搭建多元主体合作平台,推动政府、企业等主体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通过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发挥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校带动作用,为行业发展增值赋能。这种“两翼”的制度设计,既服务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满足了服务行业产业发展;既解决了职业教育“谁来办”的问题,又强调了行业的重要作用。

  2024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要求按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标准,从深化“四个合作”、推进“五金”建设等方面,规范在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职业院校要主动求变,探索由政府主导的治理主体多元化路径,设计一种适应理事会实体化运作、汇聚产教资源的新型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在“两翼”框架下,围绕培养适应数字化生产方式、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新职人”,迭代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供给力度,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模式、教师培育模式、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大手术”,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专业数字化改造、教学数字化转型、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等提供模式支撑。

  把握“三个支点”,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需要打通“新职人”培养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建设未来产业学院。只有站在未来的制高点上才能培养出未来人才。要聚焦一个或多个未来技术领域,链接新产业、新职业、新技术、新职人、新模式,把“产、学、研、创、用”作为工作对象,推动专业交叉融合,其定位是数字化的融合、创新、跨界平台,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字技术与绿色技能等未来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工程思维、技能迁移、终身学习、沟通合作等软技能。二是建设新形态教师发展中心。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未来,高度智能化将颠覆教育形态。教师的职后培养应适应数字时代,对实体形态的教师发展中心进行改造和融合,搭建虚实相融的教师发展“元宇宙”,为教师提供多元化、虚拟角色、强交互、沉浸式、实时性的服务。将现实的教师培训场景、实训基地场景、企业生产场景、交流咨询场景与虚拟场景关联,打造教师数字人、专家数字人,建设虚拟企业实践中心、虚拟实训仿真基地,帮助教师解构重组现有知识体系,培养教师以技术变革为目标的创新能力,构建以技术创生为导向的新形态教师发展平台。三是建设新型科研平台。科研平台是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有效途径,能够实现创新和育人的双重功能。围绕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前沿,有关部门应建立“校—市—省—国家”四级平台联动机制,健全平台的成果共享、风险共担、评估考核机制,以企业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构建以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核心,多专业领域交叉、人工智能和科研融合的实体化技术研究院,开展技术定制、测试检验、中试熟化、产业化开发等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在设备改造、技术攻关等方面的需求,打通技术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作者单位:德州职业学院)

作者:刘坤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