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探索
“欢聚式”家访:让教育关怀从“指尖”回归“心间”
发布时间:2025-08-26 10:14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徐长春 A+A-
-分享-

  在信息时代,QQ、微信等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似乎正在消解传统面对面家访的部分功能。近年来,我深入乡村调研时发现,这种“短平快”的网络交流模式,虽便捷却易导致沟通浮于表面或浅尝辄止,尤其对于农村小学生及其家庭而言,沟通意愿不强、沟通能力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农村家长缺乏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忽视,特别是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等特殊群体。

  相比之下,入户家访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能够亲眼看到学生的生活环境,亲耳听到家长的心声,针对发现的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入户家访的重要性依然不可替代。

  尽管如此,传统的入户家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亡羊补牢”型,缺乏计划性,过于随意,往往只在学生出现问题后才进行;二是“话匣子”型,教师讲述过多,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三是“揭短+告状”型,双方缺乏理解,沟通效果不佳。这样的家访,教师厌烦、家长尴尬、学生害怕,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自2019年起,我开始了“欢聚式”家访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坚持通过家长邀约、制定学生反馈提纲、师生小分队组团家访、学生特长展示、家庭教育诊断指导、师生谈收获等一系列环节,让家访成为一场场温馨而富有成效的“聚会”。

  师生小分队组团家访的成员由教师和每周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组成,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的表现适时调整。家访内容以展示学生特长、传播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为主。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观看特长展示,小分队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录制和拍照。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将学生特长展示视频剪辑整理后,上传至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既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也让更多家长见证着孩子的成长。

  我经过调查发现,学生的特长大致可分为三类:音体美特长,如歌舞、武术、绘画;学科特长,如英语模仿、散文诵读、数学口算;综合实践特长,如厨艺、魔方、科学实验等。我积极引导,让每名学生的闪光点都成为其进步的起点。

  “欢聚式”家访以方便家长、服务家长为宗旨,给予家长和学生充分的“弹性权”。在农村小学,一部分家长忙于农活、时间不定;一部分家长在外打工,孩子由祖辈抚养;还有一部分家长开店或办厂,全家居住在店铺或工厂内。为此,家访地点和时间如何确定,均应尊重家长意愿,确保家访活动贴近学生家庭真实生活,同时保护家庭隐私。家访预约也由教师主动上门变为家长邀约,家访一般在工作日午饭后或周末等节假日时间,由我和一名任课教师带领小分队成员前往。

  家访结束后,学生写下所见所闻,提升写作能力;家长畅谈感想,改进教育方法;我则进行反思整理,不断改进提升。同时,我鼓励家长为学校和教师提意见建议,学校采纳合理化建议,提高了管理水平。例如,根据家长建议,学校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完善了图书借阅制度,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

  家访不仅是展示才艺的舞台,更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我在家访中不失时机地进行把脉问诊,解决家长心中的困惑。同时,家访还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小分队成员通过实地参观受访学生的书房、观看特长展示、聆听其父母细数孩子的优点等,深受鼓舞和影响。

  “欢聚式”家访不是制度强推的“必须访”,而是源自内心需求的“想要聊”。寒来暑往,学生和家长的正向反馈,是我一次次家访的动力源泉。

  一次,我驾车前往小程(化名)家中,帮助他解决做事拖延的问题。在深入交流后,小程的父母突然起立向我鞠躬,他们说:“您如此耐心地指导孩子,愿意花这么多时间与我们交流,我们非常感谢!” 这让我深受感动。的确,教师只要用爱心、耐心关怀每名学生,这份真诚便足以成为家校共育的“连心桥”。

  (作者单位系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中心小学)

作者:徐长春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