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山东 > 正文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他们是“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发布时间:2025-09-11 10:50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A+A-
-分享-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山东共有11个团队入围。这11个团队集中展现了我省广大教师“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崇高品格和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的担当作为,现将入围团队事迹进行展示,以飨读者。

  山东大学轻质工程材料与加工技术教师团队

  团队近5年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重点项目20余项、重大产学研项目11项,立项经费3.5亿元,取得多项原创性成果,均实现产业化应用,新增国家级青年人才7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5人次。形成了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以优秀中青年骨干为支撑的坚强团队,为持续提升团队立德树人、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奠定了坚实人才与组织基础。

  团队潜心教育教学,矢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成员均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重点打造以专业基础与创新创业教育为核心的工程材料及智能化加工精品课程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全过程评价体系,建成12个科创与产教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及生产实践案例高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实施“薪火相传”工程,设立本科生励志奖学金和关廷栋教授研究生奖学金,累计奖励学生86名。

  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轻质材料制备与加工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重大装备急需的高性能轻质材料与构件“卡脖子”难题,实现了关键材料自主可控,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2项。

  这样一支“立德树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服务国家”六位一体的创新团队,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省优秀创新团队等称号,荣立山东省人民政府集体一等功1次,是全国重点实验室核心团队。现有成员29人,其中国家高层次人才9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8人次、省级教学名师1人。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教师团队

  团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强化价值引领,立体化展现水产人“顶天立地”的科学家精神和“启智润心”的教育家本色,树牢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涌现出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一批突出代表。

  团队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团队高质量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育“胸怀蓝色梦想,堪当时代重任”的水产精英。牵头成立教育部首批“水产养殖学专业虚拟教研室”,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28项。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引领,牵头成立全国新农科水产教育联盟,引领教育教学数智化改革。

  团队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团队成员为学生年均授课116学时,团队所带本科生获得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奖和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54项。

  团队主持完成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工程院重点战略研究项目,构建了涵盖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的精准营养数据库,成果应用覆盖超过全国80%的海水鱼配合饲料,累计推广400多万吨。聚焦水产种质创新、深远海养殖装备与模式等关键“卡脖子”难题,开展有组织科技攻关,近5年共主持科研项目240余项,总经费达3.7亿元,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800余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励15项,为加快推进我国“蓝色粮仓”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山东科技大学矿山灾害预防与控制教师团队

  团队拥有37名教师,专业结构合理,分工科学明确,会聚国家级人才12人,泰山学者8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省青年创新团队8个,形成了“战略科学家—行业领军—青年人才”三代接力方阵。

  团队深耕安全工程教育三十载,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全过程,获评国家课程思政示范团队。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学科交叉融合,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团队成员人均承担本科和研究生课程139课时,所建设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三次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建成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级5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3门;出版教材26部、数字化教材3部。

  以“数智赋能”引领教学改革,牵头组建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建成全国首个安全工程专业知识图谱。培养质效显著提升,创新“理论教学+工程实训+科研反哺”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3项,形成以国家教学名师程卫民,山东省教学名师刘伟韬、刘音,全国煤炭行业教学名师周刚等为代表的高水平育人队伍;近5年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奖360余项,团队教师聂文指导的学生获全国“挑战杯”金奖。

  团队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专业担当擎起安全重责。服务国家战略 ,攻克煤矿粉尘重大职业危害难题,煤矿气载粉尘抑制关键技术等成果被纳入行业标准,在国家能源、山东能源等127对矿井成功应用,保障100多万名矿工呼吸健康,创造经济效益86.7亿元。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

  团队源于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石油钻采系,秉承“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初心,72年来,几代人培养了以5名院士、17位全国英模人物为代表的3万余名毕业生,获得了2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参与了新中国所有大中型油气田开发,为我国石油工业和石油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团队传承铁人精神,涌现出以中国石油教育奠基人之一周世尧、“钻头之父”沈忠厚为代表的老一辈“大先生”,及全国模范教师管志川、孙宝江等新时代师德典范。团队2010年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所在的石油工程学院2次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团队将“能源报国”信念贯穿育人全过程,依托“学院+书院”强化“五育并举”,为强国建设注入新鲜血液。所在学院获批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专业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全覆盖、国家级成果“大满贯”,入选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团队传承着“师生携手三十年著一本书”的动人故事,所撰《油田化学》位列中国高被引图书年报石油天然气工业学科榜首,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近5年,超89%的毕业生投身油气行业,超过42%的毕业生赴中西部就业;9名学生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孙越崎优秀学生奖等;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竞赛金奖、特等奖5项,获奖学生数量居石油高校同行业学院首位。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精准肿瘤学教学科研团队

  团队形成了“以研促教、以教带研、教研相长”的良性循环,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团队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被省委、省政府记“集体一等功”。

  团队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四个面向”, 实现“三全育人”, 构建“五育并举”育人新格局。秉持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扎实学识与前沿研究赋能人才培养,将最新科研成果深度融入教学,形成了科教融合、医教融合、医理工交叉融合的教育特色。

  团队在突破放疗两大瓶颈——“靶区精确勾画”和“射线精确施照”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团队带头人于金明院士及其学生的研究成果修改了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多国的肿瘤治疗指南,惠及全球肿瘤患者。

  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奖1项、省科学技术最高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高端医疗装备应用项目1项、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4项、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获得总经费超3亿元,为学生培养搭建了国际一流的科研创新平台。主持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90余项,发表SCI论文400余篇,10余项研究在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世界肺癌大会等主会场报告, 在国际舞台唱响“中国之声”; 牵头制定指南、共识和行业标准31部,显著提升了我国肿瘤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眼科与视光学教师团队

  团队发挥专业优势,形成了科学、安全、有效的近视防控“山东经验”,使防控示范学校近视患病率下降近15%,学校被国家卫健委评为“全国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导机构”,在教育部等4个部委组织的全国综合防控评议考核中连续两年名列全国第一。

  团队将人文医学、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质量为本,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与改革,制定并实施《教学评价考核办法》。眼视光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主编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3部;开发省级开放课程和AI课程6门,互动和点击量近80万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省级以上教学与竞赛奖励19项。

  团队潜心培育应用型和创新型英才。2000多名毕业生已成为中国眼保健和近视防控主力军。近5年,团队教师以第一作者在中外专业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30余人获国家奖学金,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和省级金奖。团队成员受邀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介绍“眼视光人才领导力培养模式”经验,积极传播中国声音。

  团队首创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精准数智“三级监测、预警、防控”一体化综合防控体系。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在Lancet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制定三大学会联合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等10个国家级诊疗指南和方案。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大数据技术教师团队

  团队由39人组成,围绕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分工科学、结构合理,其中专任教师31人、产业教授2人、辅导员6人。团队实施“思想奠基工程”“培训赋能工程”,实施“以老带新”计划,提升团队教师能力,为团队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发展平台。

  团队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开展有组织科研,校企共建大数据创新应用、信息安全创新应用等实验室,共同发布企业“揭榜挂帅”项目,开展标准研制、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立项科技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生产高级排程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增值性评价研究”等国家级课题3项,山东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减损”等省级课题15项。

  团队参与起草全国高职院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工作情况报告,开展原创性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SCI、SSCI、EI检索论文90余篇。面向区域产业发展难题,开展“确定性网络技术应用研究”等重大问题攻关。依托巴基斯坦——中国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分院,将“技能报国、技术强国”专业群文化和“协同共赢、立在诚信”等国内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数字经济国际化人才。

  创新“需求导向、项目驱动、合作共建”团队建设理念,在团队成员出国培训、对外交流、企业实践等方面提供专门支持,近5年累计出国参加学术交流30人次。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师团队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群教师团队以争做新时代“大先生”为追求,勇立科技潮头,将报国情怀融入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攻坚克难,为国家输送上万名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产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标志性成果,生动诠释了服务“数字强国梦”的忠诚担当。

  团队近5年参与志愿服务30余项。依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字工程师培训基地、世赛中国集训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承接师资培训2000余人次、技能鉴定5000余人次、创新创业就业培训6000余人次,承办新加坡理工学院AI培训等项目。协办省级以上技能大赛20余次,为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和世赛提供指导,助力选手获世赛金牌、国家大赛金牌及银牌等8枚。

  团队成员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人工智能教指委等任职,担任全国468所院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培训专家;举办AI通识讲座50余场,惠及1000余名中小学生。团队成员作为省科技特派员,精准对接哈博特机器人等企业,共建创新中心,协助授权知识产权5项;团队创新“企业点单—团队接单—师生研单—成果验单”模式,为联通公司等破解转型痛点,提供开发、运维服务。

  团队带头人陈静主持国家级教科研项目2项,领衔国家、省名师工作室等平台7个,建设省高水平专业群等省级以上项目24项,争取资金4500余万元;团队30名成员中高级职称占比83.3%,“双师型”教师达100%,中青年教师占60%,精耕数字化教学改革、工业AI研发、中小企业数字化等7个方向,获批国家级团队3个、省级团队6个。

  东营职业学院石油化工技术教师团队

  团队目前有成员36人,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61%,双师型教师占100%,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70%,本校专任在职教师占86%。团队在创新实践中提升,36名教师如同36台高效“反应器”,持续催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创新动能,诠释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教师的使命担当。

  团队聚焦化工产业升级,重构“基础+岗位+实践+拓展”四维模块课程体系,开发模块化课程70门、教学项目285个,创新“工学交替、双元育人、三段培养”校企育人模式、“三阶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团队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200余项,61人入选齐鲁工匠后备人才,25%的毕业生入职中国500强企业。

  团队聚焦绿色化工与安全技术,建成5个省级研发平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引擎,完成“高性能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开发”“虚拟仿真技术在化工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50余项横向课题,技术服务企业2000余家。团队紧扣产业链,坚持产学研结合,走立地式研发之路。攻克“单双壁碳纳米管规模化制备与应用”“高性能锂电池电解液的开发”“低能耗电解水制氢装备”等技术难题,获专利授权70余项。近5年,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2项,项目经费22300余万元,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技术发明奖2项。

  团队近5年累计培养输送毕业生3500多人,为地方化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毕业生双证率100%,毕业去向落实率超95%,对口就业率近90%,就业满意度在98%以上。

  青岛港湾职业学院港口机械与智能控制教师团队

  团队心系“国之大者”,累计培养以“人民工匠”许振超、全国技术能手刘起为代表的港口技术尖兵9820余名,深度参与我国全部港口建设和生产运维,攻克全球首套“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等“卡脖子”技术难题,建成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亚洲首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国家港口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作出突出贡献 。

  薪火相传五十载,团队因港而生、伴港而兴,获评国家级教师创新团队。汇聚“人民工匠”许振超、“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带头人张连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唐卫和田振东等核心骨干,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在智慧港口装备领域精诚合作,形成了强大合力。

  团队将“黄大年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聚焦无人码头难题,深度参与数字化堆场、原油智脑系统等重点项目研发,抢占全球智慧港口制高点。牵头国家级港口新技术创新中心,承担国家级研究课题12项,攻克了AGV循环充电技术和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技术等世界级难题,主持制定了《堆场作业机械维修工》等17个工种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承担典型场景干散货装卸全过程智能作业系统示范验证等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22项,项目总金额1.2亿元;获发明专利32项。成果转化高效,技术广泛应用于港口企业,年创效超6.7亿元。张连钢率队以“中国速度”建成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破解十几项世界级难题,实现从“技术封锁”到“自主创新”的史诗跨越,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济南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

  团队作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形成了“德技双馨、敬业奉献”的团队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成员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等国家级荣誉3人次;获评山东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各1个,省职工道德模范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荣誉11人次,市校级荣誉17人次。

  团队依托陈清奎院士工作室、赵玉刚泰山学者工作室、全国劳模工作室和国家教师创新团队等平台,服务国家高端装备制造,形成了“企业出题—团队答题—市场阅卷”的创新机制;组建了以王传英为核心的科技攻关团队,聚焦数控压力机研发领域,获得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山东省首台(套)等科技项目。发挥国家级智能制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国家级智能制造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载体的“四融”功能,形成“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推进关键技术攻关;提交产业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等高层次咨政报告,输出国家行业标准和职教标准,助力“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4项,获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等省级以上科研奖项19项,承接企业揭榜挂帅项目10项,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研发的“工业机器人智能故障诊断系统”在山东重工、中国重汽等龙头企业应用,设备维护效率提升38.4%;完成12份课题与咨政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2份;主持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7项,推动“中国职教方案”通过“‘智’造汉语Soar to China”项目走向世界。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全省高校大学生党员示范培训班举办

8月25日-29日,全省高校大学生党员示范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 ...

09-01 14:38山东省教育厅

《人民日报》点赞山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8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从校园到职场 就业服务不断线——集中资源力量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点赞山东开展“微培训”护 ...

09-01 16:21人民日报

山东校园“秋点兵”,多彩开学礼启新程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

09-02 09:32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