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自主游戏”已成为一个高频词。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实践现场,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园长焦虑地徘徊在游戏区边缘;教师的手悬在半空,欲言又止;幼儿的眼神在自由与约束间游移……
2018年,我们正是带着这样的忐忑开启了自主游戏实践。7年来,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幼儿在梯子上攀爬的矫健身影,更是一场关于园所管理本质的深刻觉醒——管理不是束缚,而是托举。
改革为认知凿冰
自主游戏的落地,首先撞击管理者的认知堡垒。无疑,园长就是那个率先凿开冰层的人。
记得初次推出户外自主游戏时,综合区的木梯孤独地立在角落里,像一座无人敢攀的险峰。新教师小张的担忧道出了教师的普遍心结:“梯子横梁会夹手,爬高了会摔下来。”那天,我看到一个男孩颤抖着爬上第三阶横梁。当幼儿自发组成“扶梯小队”时,教师眼中的恐惧逐渐化为惊喜。当教师亲眼见证那个总被贴上“调皮”标签的孩子主动保护同伴,当内向的女孩用梯子搭建出梦幻城堡,冰冷的“放手”指令自然化作温暖的教育自觉。
安全焦虑始终是悬在园长头顶的利剑。有一位同行直言:“你怎么敢让孩子玩真工具?”答案藏在我们的童年记忆里:7岁爬旗杆时本能盘紧的双腿,河边跳水前试探水深的小脚……这些经历让我们确信,儿童天生具备风险预判能力,而过度的保护反而会钝化这种天赋。我们开展自主游戏的7年,真正的安全事故为零。于是,带刺的月季不再被连根拔起,幼儿学习与“刺”共处;教师从“移动的监控者”退为守望者。当我们看到大班幼儿熟练地使用热熔胶枪粘紧木制坦克履带时,我们明白,真正的安全不是无菌温室,而是让生命在适度风险中长出铠甲。
更深的挑战在于教师角色转型。当王老师困惑“孩子在沙池里挖来挖去,我站着像失职”时,我们意识到传统教育观仍旧根深蒂固。我们带领教师重读《放手游戏发现儿童》。当幼儿把圆形积木称为“皮球形”时,新教师小李抑制住纠正的冲动。3个月后,那个孩子用“皮球形”轮子做出了会转的房子,小李感叹道:“原来,守护不规范的称呼就是在守护思维的翅膀!”这些实践让我们逐渐清晰地意识到,园长的首要使命是帮助教师将“观察者—支持者—反思者”的新角色转化为可触摸的教育行动。
管理为童年让路
当理念的坚冰消融后,管理系统的重构成为必然。这不仅仅是制度的调整,更是对儿童生存空间的重新丈量。
面对参观者发出“你们区的材料看似杂乱,孩子为何更专注”的疑问,我们说环境设计讲哲学。我们刻意打破整齐划一的区角格局,让空间保留呼吸感。综合区的木板梯子可自由组合成海盗船或太空基地;沙水区的水管由幼儿亲自衔接……“弹性空间”的理念在材料投放中更显精妙。当积木区的幼儿因屋顶坍塌而沮丧时,教师不示范解法,而是递上重建所需的床单与绳索。经费有限的困境被创意破解:快递盒经过幼儿的巧手变为机器人,蛋糕盘在涂鸦区重获新生。当环境真正践行“看得见、拿得到、放得回、能创造”的箴言时,材料便成为会说话的“第三教师”。
时间的枷锁曾是最隐形的牢笼。初期的作息表上,游戏时间被严格把控。最令人感到痛心的是,看到沙池里刚成型的水渠因集体活动时间到了而被迫拆除。改革就从打破“钟表式管理”开始。园所上午划出完整的两小时游戏区块,教师可根据幼儿状态灵活调整。当幼儿在餐后争先恐后地奔向户外时,当“积木工程”延时收纳时,我们终于理解了“深度学习”的真谛——它需要连续的时间流淌,被尊重的游戏时间终将转变为思维发展的空间。
评价机制的转向尤为艰难。摈弃传统评课标准的旧尺,我们研制新的观察指标:看小雪在树叶蛋糕制作中的专注时长;记录浩浩面对积木倒塌时是哭泣还是调整策略;捕捉幼儿用“石头、剪刀、布”解决冲突的瞬间。教研室里,“游戏故事分享”成为最动人的仪式:教师讲述着幼儿用30块木板搭建斜坡的坚持,分析着角色游戏中迸发的复合句式。当评价焦点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向“儿童如何思考”,教育的视角完成了根本性迁移——镜头对准幼儿,奇迹自然入画。
信任为团队赋能
自主游戏的深层变革,终究要回归到人的觉醒。当园长从指挥官转型为赋能者,教育的温度便开始流淌。
董老师的转变颇具象征意义。初期,她焦急地找我:“不教画画是不负责任!”我没有否定,而是送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几本游戏专著。三周后,她冲进办公室,举着幼儿涂鸦的“下雨的云”说:“他们讲的故事比我设计的生动百倍!”现在,她已成为游戏导师,常对新教师说:“孩子本自具足,我们要做的是相信。”这份相信需要制度护航,我们赋予教师“试错权”。
教研文化的重塑更是关键。在那次关于“是否投放真锤子”的辩论中,我没有裁决,而是建议:“让实践说话。”支持者带幼儿使用工具,反对者负责安全观察。一周后,反对派教师红着脸承认:“孩子们互相提醒‘握锤尾’,还会主动清理木屑。”更深刻的启示来自范画争议:提出设想的教师亲身体验后在反思中写道:“孩子的创造力远超我的范画预设。”园长更需要成为教育温情的点燃者。高老师的故事常让我动容:当她上三年级的儿子羡慕妹妹的游戏时光时,她在教研群里发出标题为《对不起,儿子》的泣血文字。我们将原文转发时写道:“任何AI都无法复刻这样滚烫的情感。”此后,我们常看见她给女孩编发辫的身影——那何尝不是在编织教育的温度?当毕业半年的孩子抱着证书说想老师时,当小学生质问“为何妹妹能玩这么久”时,这些瞬间让所有艰辛都有了答案:教育最深的回报永远在生命的回响里。
协同为育人结盟
自主游戏从来不是幼儿园的独舞,当家长与社会力量加入,教育便形成滋养生命的河网。初期,家长也质疑:“光玩能学什么?”我们没有辩解,而是开启“游戏观察员”计划。当父亲看到孩子计算沙坑容积时,当奶奶发现孙女说“对称才美”时,最坚固的认知壁垒开始消融。那位建筑工父亲的转变最具说服力:“我逼孩子认字三年,不如他在游戏里说‘拱桥承重’这句话生动。”后来,家长不仅送来纸箱、水管,而且在班级群里分享家庭游戏故事——教育正在实现真正的“5+2>7”。
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园所生态中。游戏时间,你会看到:保安大叔研究孩子自创的警察规则,保洁阿姨欣赏娃娃家的“洗碗”过程,厨房团队依据幼儿的运动量调整食谱。当观摩者惊叹“连保安都懂自主游戏”时,我们才领悟:其实,真正的教育共同体,是让每个岗位都看见儿童的力量。每当毕业多年的孩子重返园所,只为再玩一次当年的游戏时,教育的美好就在这样的接力中生生不息。
守护为本质回归
自主游戏背景下的管理变革,本质是教育的回归之旅。这条路从来不是坦途,但当看见特殊儿童在游戏中第一次绽放笑容时,当收到“谢谢你们让孩子这么快乐”的短信时,所有风雪都化作春雨。我们不必苛求玫瑰与橡树比肩,因为每颗种子都藏着独特的生命密码——或是执着攀爬的藤蔓,或是摇曳生姿的蒲公英。而管理者的幸福,就在于见证万千生命以自己独有的姿态,触摸属于他们的天空。
(作者单位系沂南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沂南县特殊教育实验幼儿园)
作者:赵欣 赵慧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