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说】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深度融入山东省发展大局,以科技创新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学校通过打造创新创业园、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平台,孵化企业50余家,推动170余项高技术成果转化,显著提升产业能级。在海洋强国、黄河流域保护、新能源等领域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助力威海广泰、光威集团等企业突破“卡脖子”难题,跻身行业顶尖。学校累计培养6万余名学子,其中1.6万名校友扎根山东,每年超700名毕业生留鲁就业,为山东持续输送高端装备、海洋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紧缺人才,构建起“大学+城市”共生共荣的生态格局。40年砥砺奋进,哈工大(威海)以智慧与实干,成为助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距地球520公里的近日轨道上,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自主研制的国内首个面向海上目标识别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威海壹号”01/02星互为犄角,绕地而行;校园里,海洋探测技术创新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将接收到的卫星数据信息同智能无人机、岸基雷达、智能无人船和水下机器人探测到的信息汇总处理后,应用到海洋生态资源保护、海上维权执法、渔船管控和应急救援等各种场景中。
这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助力海洋强国战略、赋能山东省“走在前、挑大梁”、服务“幸福城市·精致威海”建设的一个典型场景。近年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充分发挥工科强校优势,不断创新校地合作模式、拓展校企合作领域、培育人才高地,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用智慧助力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再添新质生产力。
筑平台、促转化,打造校地融合“新范式”
走进位于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五楼的威海天凡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孟凡刚教授正带领团队成员开展新的技术攻关项目。作为被威海市政府誉为“天力电源模式”的创新企业,天凡电源科技有限公司解决了企业技术生根和人才持续性问题,推动企业市场导向与高校研发资源的精准匹配,实现了高校研发成果快速转化。
2016年,学校与威海市人民政府、威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同创办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高技术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国家区域(威海)创新中心四大平台之一,截至目前,创新创业园已孵化高科技企业50余家,有170余个高技术产品投入市场,产品服务世界500强企业19家及行业企业百余家。
学校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围绕地方产业布局,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校地合作协同创新体,用高校的创新技术让威海的城市更精致、人民更幸福。
海洋探测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等“国家队”,打造了国内首个标准化海洋装备综合试验场,孵化出3家海洋电子信息企业,与多家高科技公司联合开展智能无人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装备制造,以科技赋能促进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威海打造国际海洋城。
马军院士领衔的中欧膜技术研究院联合威海市连续多年举办中欧膜产业与技术合作研讨会,搭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膜技术国际合作平台,累计引进10余位国际顶尖专家、促成360项跨国合作,为威海市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提供技术支撑。
姚玉峰教授团队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共建的天智创新技术研究院,围绕智能制造和智慧医疗两大领域,引进孵化科技型企业14家,承担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以上科技项目7项、威海市“揭榜挂帅”项目2项,多项技术成果打破国外垄断、实现国产替代。
以威海模式为蓝本,学校在青岛都市圈率先发力,与潍坊市、烟台市共建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多点布局,辐射山东。2024年10月,学校与青岛市城阳区共建青岛创新发展基地,首批10个科研团队和19名高层次人才签约入驻,在空天信息、集成电路、储能、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推动核心技术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校地交流范围,围绕山东省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十强’产业,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大学+城市’产业生态。”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合作发展处处长冯英涛表示。
攻难关、强产业,勇当突破创新“领头雁”
2022年,在一次技术论证会上,威海广泰空港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有感于黄博教授团队对公司多年的支持,这样说:“在公司迈向高端保障装备独步全球的道路上,哈工大(威海)的人才与技术力量对我们的加持将愈加重要!”3年来,黄博教授团队又有多项研究成果在该企业转化落地,助推其总体实力提升至空港地面设备行业的亚洲第一、国际第二。
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聚焦山东省19条标志性产业链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学校发挥工科优势,赋能山东省头部企业发展,与近300家省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合作项目近1000项,科研成果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智慧海洋等领域,切实帮助头部企业建立行业地位、解决“卡脖子”难题、提高经济效益。
杜善义院士牵头的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2006年起联合威海光威集团推进碳纤维技术的自主性和产业化研究,引领国产碳纤维行业高质量发展。初佃辉教授团队与海尔集团共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系统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解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中的核心技术难题。
马军院士团队多次调研山东省黄河流域水污染状况,领衔研发多项创新技术,基于高性能分离膜与高级氧化技术开发系列装备,为黄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提出解决方案。吴荣华教授团队开发的新能源供热全面区域化替代燃煤供热技术在青岛高新区新能源供热项目中示范应用,年节约标煤50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近100万吨。张国宇教授团队突破难降解污染物高效去除难题,在无棣县新海工业园和滨州鲁北化工产业园两个省级化工园区示范应用,描绘出化工园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育菁英、馈桑梓,锻造人才强国“强引擎”
成立于2009年的山东省特种焊接技术实验室这半年迎来了人才培养的“大丰收”:2016届校友刘伟获评2025年全国劳动模范,2008级校友胡奉雅2024年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博士研究生王波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工人先锋号,青年教授100%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特别是我们在与中车青岛四方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的这几年,培育了2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名国家级青年人才!”实验室主任宋晓国自豪地说。
学校围绕山东省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需求,发挥哈工大品牌效应和人才集聚高地作用,实现校地人才共引共享共育。目前拥有国家级人才151名、省部级人才44名,推动山东打造人才发展“新高地”。
40年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万余名优秀学子在哈工大(威海)成长成才。他们胸怀大格局、练就硬功夫,带着科技报国的志向奔赴大江南北,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1.6万名哈工大校友工作在山东各条战线上;近年来,每年有700余名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2025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万金昊作为今年山东省第一批专额定向选调生,即将进入济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作。“母校的教育激励我要为社会做些有价值的事。了解到基层工作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有迫切需求后,我决定回到济宁建设家乡,在基层践行哈工大人的担当。”
聚焦山东省“双一流”建设以及急需专业建设需求,2017年,哈工大(威海)率先在山东启动新工科建设,设置9个新工科专业,累计向山东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输送200余名新工科人才。成立山东省首个未来技术学院,作为理事长单位参与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建设。联合省内所有开设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校,连同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相关研究院所和企业,共同组建“服务现代海洋产业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发展共同体”,助力海洋强省建设。
服务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需要,1990年起校区开办成人教育,累计在各地市设立58个教学站点,培养出3.7万余名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念利、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丛云龙等众多优秀校友。近年来,面向企业技术人员开设PLC等专业技能培训班,面向管理人员开设企业管理规划等培训班,累计为山东培训产业人才6000人次,为深耕山东合作发展开拓了一条康庄大道。
2024年2月3日,由校区牵头研制的国内首个面向海洋目标探测识别的通遥一体化卫星星座“威海壹号”01/02星成功发射
作者:张继梁、张玉芹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