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济南 > 正文
37所大学校长与济南书记市长“面谈”,有大事!
发布时间:2025-09-25 09:51 来源:济南日报 A+A-
-分享-

  9月24日,济南以城市之名,与高校上演了一场“双向奔赴”——

  2025年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上,37所驻济省属及以上高校负责人与济南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等市领导面对面,问需求、提建议、解难题,力促校地融合发展。

  这是济南第三次高规格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在2023年11月1日召开的首次座谈会上,市委书记刘强就许下“邀约”:定期征求倾听驻济高校意见和建议,共商发展之道;时隔1年,2024年9月25日,济南再次召开座谈会,承诺对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清单化、台账化、工程化推进解决”;今年召开的座谈会依然与驻济高校高规格“交心”,足见济南对高校的重视程度和推动校地深度融合的决心。

  开诚布公、诚意满满,名城与名校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城市的“宝贵财富”

  高校是科技、人才、创新的关键结合点,对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济南,有两个故事很有代表性。

  2023年,山东大学122周年校庆上,华熙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赵燕向山大捐赠总市值超4亿元的股票。在赵燕看来,中国的透明质酸产业和华熙生物的发展,受益于张天民教授及其学生在透明质酸技术的创新。可以说,是高校科研成果让华熙生物在生物医药领域站稳脚跟,也带动了济南乃至全国透明质酸产业的蓬勃发展。

  另一个故事关于天岳先进。作为山东大学碳化硅产业化基地,天岳先进在山东大学晶体材料研究所设有山东大学和山东天岳碳化硅联合研发中心,拥有国际国内顶尖半导体晶体材料研发队伍。从高校技术攻关起步,企业碳化硅单晶衬底技术如今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逐步实现4英寸至12英寸衬底的产业化突破。

  高校的科研成果,真的能够成就一个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甚至重塑城市产业生态的竞争力格局。

  2023年的座谈会上,济南市领导就表示“把大学视为推动省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

  2024年的座谈会上,济南通报了2023年座谈会后各高校问题建议的推进办理情况。同时,还对各高校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清单化”处理,做到“有办、有回、有交代”。

  今年的座谈会延续了之前的“传统”,除介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外,还公布了2024年座谈会后高校问题建议推进办理情况及与驻济高校最新合作情况。针对各高校新提的意见建议,明确要求“认真研究梳理,坚持换位思考,强化有解思维,台账化、清单化、工程化推进落实”。

  有态度更有行动,有承诺更有兑现,校地融合发展更加契合深入。

  济南的“高校情结”

  济南历来就有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这也成为城市跃升发展的内在动力。

  1901年,山东大学堂在济南泺源书院创办,自此山大与天下泉城水乳交融、同向而行。20世纪初,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山东政法学堂等10余所中等以上学堂也相继成立,济南一度成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时至今日,驻济高校52所、全日制大学生近75万人,城市与高校相互赋能的佳话仍在续写。

  2022年8月和2023年9,市委书记、市长两次登门拜访山大,推动校地双方在更广领域深化战略合作;2023年11月,市委书记调研空天信息大学(筹),指出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2025年9月,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市委常委、有关市领导等实地调研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等处……

  济南不仅在行动上重视高校,还拿出真金白银支持高校发展。2017年,制定出台政策为项目化支持驻济高校发展提供政策支撑;2019年,重新组建市委教育工委,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济南高等教育及科研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2021年,出台《关于加快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市校融合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政策措施+配套资金”的项目化校地合作推进路径;2022年,对分布在各部门的政策进行整合,形成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完整搭建了市委、市政府全方位系统化推进校地合作的“四梁八柱”。

  2025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济南市深化市校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2025 版)》,从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人才有效供给、提升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支撑能力、强化市校协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的支持力度。

  “投桃报李”的双向奔赴

  城市重视高校,高校也积极支持城市。二者彼此相长,和合共生。

  以山大为例。2023年7月,山东大学与济南市共建济南晶谷研究院揭牌,共同打造千亿级“晶谷”产业集群;10月,成立山东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山东能源集团未来技术学院。2025年8月,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这些领域都和济南的产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定能助力城市撬动更多增长点。

  校地协同发展,绝非简单的资源互通。高校科研优势精准对接城市产业需求,城市发展势能则反哺高校创新升级与人才培养。比如,由济南市、山东中医药大学、澳门科技大学联手打造的鲁澳大健康科技园,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重点项目,主要承接鲁澳中医药产业研究院科技转化成果落地,正助力济南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实现新突破。

  人才是校地融合的重中之重,也是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直观反映。今天的济南,不仅构筑了“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还搭建了一流的引才聚才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城市常住人口增速翻倍提升,新增青年人才15万人,人才资源总量突破287.5万人,连续三年斩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济南厚爱高校、尊敬人才,高校也在回报济南,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选择济南。

  相互成就的“郑重承诺”

  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

  实际上,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化校地融合发展,济南有着坚实基础和广阔舞台。当前,济南正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聚力打造13条标志性产业链和34条重点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万亿元。全市创新资源富集,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926.08亿元、连续六年保持全省第一。

  如今,召开驻济省属高校座谈会,可谓济南深化校地融合发展的“常态化”操作。与之呼应的是,强省会建设与驻济高校发展良性互动,无论是产业协作、人才培养,还是项目共建、科技创新,协作共赢的成果日益丰硕。

  2025年9月24日的座谈会上,城市与高校达成务实的共识——

  找准高校高水平建设和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在协同创新、人才引育、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品质提升、维护校园安全上抓深化、求突破,不断开创校地融合发展新局面。

  连续三年的高规格座谈会,让名校与名城走得更近、贴得更紧。同频共振、深度互动,城市与高校共生共荣的美好愿景已经深入人心。

编辑:白天

审核:范俐鑫

相关阅读

开学第一天!济南现场直击→

开学第一天!济南现场直击→

09-01 15:50济南市教育局

济南市济阳区青少年“红色教育季”主题活动启动

 9月2日,由济阳区委宣传部、团区委、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区教育和体育局联合主办的2025年青少年“红色教育季”主题活动启 ...

09-03 11:02山东教育新闻网

8.57万份青春答卷!请查收济南中学生的这份成绩单

随着暑假的结束,济南市2025年中学生暑期志愿服务“公益合伙人”计划正式落下帷幕。8.57万人次中学生以青春之名躬身实践 ...

09-08 14:56济南市教育局、青春济南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