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老师加油,不忘初心!”“大壮,加油!”刚刚结束的这个暑假,在山东理工大学,大壮“开号”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一边点赞,一边点开 “大壮,很努力”的微信公众号,与大壮一起交流对职业教育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认知、感受。大家彼此坦诚相待,思想在碰撞中升华,理论在研讨中愈发明朗。有人直呼:“大壮老师干了一件漂亮活儿!”
“大壮”是何许人?他就是山东理工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师张壮志。张壮志的教育、学术生涯始终围绕职业教育的教学革新、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探索,以及教育工作方法论的优化提升而展开。讲台、课堂、实训室,是他最熟悉的阵地;追求更有效的教与学,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是他深植于心的使命。
然而,时代浪潮奔涌不息。技术革命正在深刻重塑产业形态、工作方式和学习生态。新媒体以其强大的连接力与传播力,重构着信息获取与知识分享的模式;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不仅催生了海量新职业、新技能需求,更对传统职业教育的理念、内容与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身处这变革的洪流中,作为一名研究者,张壮志无法置身事外;作为一名教育者,他更感责任在肩。理论研究需要回应鲜活的实践,教师的成长需要贴合时代的脉动,教育的方法需要适应未来的需求。因此,在持续深耕职业教育与教师发展核心领域的同时,他也将视线延伸至新媒体传播、电子商务运营等新兴领域,躬身入局,亲身体验,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在传统教育与数字经济的交汇处寻找有价值的洞察与可落地的方案。于是,他创建了这个微信公众号;于是,就有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于是,他为师生共赴职业教育的新天地开辟了一方新田园。
谈起为何对职业教育情有独钟,张壮志说,他从2017年开始在山东理工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工作,后来到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多个职业教育项目的研究,拿了多项成果奖。他说:“咱们山东缺乏职业教育的研究者。这个领域有很多理论需要探讨,有很多经验值得总结。”这个微信订阅号便是他尝试搭建的一座连接之桥。它连接“深度”与“前沿”——在这里,他分享来自职业教育研究、教育学理论前沿的深度思考,探讨教师发展的核心命题与有效路径,剖析教育教学方法的底层逻辑与创新实践;它连接“课堂”与“市场”——在这里,他结合自身在新媒体、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实践探索,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踩过的“坑”,分析这些新业态对职业技能、人才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思考其对职业教育内容更新、模式变革的启示; 它连接“研究者”与“实践者”——他希望,这里不仅是他个人思考的出口,更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大平台。
“赋能·连接·生长”——张壮志开启了职教与新业态探索之旅,也开启了他与师生们学术交流的新征程。他期望职教同仁、一线教师、行业专家、企业伙伴,以及对教育、对职业发展、对数字经济感兴趣的朋友一同探讨、碰撞思想、分享智慧。
张壮志介绍,他的公众号将聚焦但不限于以下内容:职教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产教融合实践、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能力模型、成长路径、教学反思、教研共同体建设;教育工作方法论,高效教学工具、课堂管理技巧、学习科学应用、项目式学习设计;数字时代教育探索,新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素养培养、在线学习有效性;新业态观察与实践,电子商务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启示、新媒体运营逻辑的教育迁移、未来工作技能前瞻;跨界思考札记,融合教育理论与商业实践的个人感悟与随笔。
谈起开设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张壮志说:“我的想法很简单:于己, 梳理思考,记录实践,在输出中倒逼输入与成长;于人, 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实用的方法、前沿的资讯,为同行者带来些许启发,为职教事业和教师发展贡献微薄之力;于时代,尝试在快速变化的洪流中锚定教育的本质,探索面向未来的、更有生命力的教育形态。”
教育之路,道阻且长;数字浪潮,瞬息万变。张壮志的做法,不在于他申请了一个有关探讨职业教育的微信公众号,而是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的职业教育情怀,承托起一名教师职业教育的梦想和远方。“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无数个思想碰撞的火花、实践探索的积累,终将汇聚成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澎湃力量,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散发出迷人的芬芳。”张壮志说。
张壮志在第五期济南名师建设工程群组集中培训上作报告
作者:廉德忠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