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身处齐鲁文化腹地、肩负鲁西千年文脉传承使命的聊城大学,始终将弘扬教育家精神作为赓续教育初心的根本遵循,锚定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家国情怀立根铸魂,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实干笃行,努力打造一支独具特色、扎根齐鲁、胸怀天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立足文脉传承与国家战略的交汇点
把握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教育家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文化结晶。山东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孕育了孔子“有教无类”的仁爱之本、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育人之志、颜之推“德艺周厚”的修身之义。学校深入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将儒家文化中所蕴含的师道传统、品德修养、国学智慧等元素纳入教师培训课程内容,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引导教师从传统教育智慧中汲取“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精神营养,推动教育家精神与地域文化深度融合。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应答。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教育家精神为破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了实践坐标。学校将教师队伍建设深度嵌入区域发展布局,聚焦绿色化工、现代农业、人工智能、医疗康养等领域,培育新增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产业领军人才等省级以上人才15人、省级创新团队37支;遴选4批242名教师挂职194家企业“科技副总”攻克关键技术,立项开展横向攻关课题120项,发掘企业(行业)技术难题170项,指导2200多名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或参与企业科技研发,4名教师获得山东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支持,34名教师协助企业获批聊城市科技助力中小企业攀登计划支持,实现了“锤炼队伍前移”与“社会服务增效”双向赋能。
筑牢精神传承与实践创新的结合点
探索教育家精神落地路径
坚持党建引领铸师魂,以红色基因淬炼理想信念。学校党委创新“党建+”模式,大力弘扬“把支部建在连上”的优良传统,把全校99个教师党支部建在重点学科、重大平台一线,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互融互促。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教师党支部书记中68%的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1%的人具有博士学位,带动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团队、复杂系统智能分析与控制教师团队、畜牧学教师团队获评“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形成“支部强引领、党员作示范”的生动局面。
坚持文化浸润强师风,以齐鲁基因润育教育家情怀。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大融入”行动,组织教师赴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地开展沉浸式教学;建设楹联教育基地、运河文物文献展览馆等实体空间,邀请国内名师大咖为师生作专题报告,以文脉传承厚植教师“仁爱担当”的育人底色。学校涌现全国师德标兵、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60余人,近5年,选树最美教师、育人楷模、良师益友等优秀典型119人次,形成“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师文化生态。
坚持深化改革激活力,以创新思维破解发展瓶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打破“五唯”评价桎梏,建立“竞聘+直聘”职称评审机制,坚持权责下放、“一院一策”开展自主竞聘,突出“科研反哺教学、服务贡献社会”的评价导向;实施“光岳人才工程”,年均配套200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发展;依托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打造“AI+教育”创新生态,开展“AI时代教师必备技能”工作坊、“DeepSeek赋能增效”沙龙等活动,建成智慧教学平台,开设虚拟教研室,推动形成“数据驱动、精准赋能”的教师发展新范式,将“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在实处。
锚定教育家型教师培养的着力点
谋划新时代强师兴校蓝图
向实向深扎根,激活教师成才“动力源”。学校树牢融合发展理念,通过校地共建聊城大学科技园和聊城发展研究院,推进“一市一院”“一县一中心”建设,校企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鼓励教师在社会实践、科研攻关中锤炼育人本领和学术能力,全面融入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持续擦亮师范教育底色,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支持教师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孔子学院建设,打造国际中文教学师资队伍和“中文+”系列国际化课程,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使命从鲁西腹地延伸到国际舞台。
向新向强跃升,锻造教师成长“新引擎”。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聚焦提质增能,积极为教师成长搭“台子”、递“梯子”,多层次架设“人才成长桥”。以深化岗位竞聘、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等人事制度改革为牵引,激活教师队伍内生动力。优化“学科+团队”融合体系,围绕“冲一流”“强特色”“求突破”学科,倾力打造一批导向鲜明、方向集成的教学科研团队。优化教师能力提升体系,构建“新入职教师能力培养、教学骨干能力提升和学科带头人培育”进阶体系,努力营造“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浓郁氛围。
向心向情聚力,构筑教师发展“强磁场”。深化“拴心留才”工程,落实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服务专家、思政课教师等制度,优化教师周转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措施,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保障教师福利待遇,建好“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健全教师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推进“教师荣休仪式”等文化建设,增强教师职业归属感与使命感,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激励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立德树人“大先生”。
(作者系聊城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关延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