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体验式教育”成伤害
发布时间:2025-10-13 10:2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刘超 A+A-
-分享-

  近日,某高中组织“愧疚教育”活动的视频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画面中,家长被要求跪成一排,学生蒙上眼睛,在众人搀扶下从家长背上踩过。伴随抒情音乐和“走吧!走吧”的提示声,这场被包装成“感恩教育”的活动,迅速演变为舆论的焦点。当地教育局回应称,已接到学生投诉并展开调查。尽管活动初衷或在于唤醒孩子的感恩之心,但这种“愧疚式教育”早已越过教育的伦理红线。

  任何以“教育”为名的行为,都必须以尊重为前提。让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踩过父母的背,即使出发点是让他们体会亲情与牺牲,也无异于情感的操控和心理的冒犯。孩子不是被动的情绪实验对象,他们对爱的感知与责任的觉悟,来自生活点滴的积累,而非一次精心设计的“心灵冲击”。

  有支持者辩称,这样的仪式能让学生“铭记感恩”。但任何教育形式都必须接受理性与伦理的检验。尊重是教育的底线,如果越过尊重的边界,所谓“感动”便成了伤害。家长的身体不是教育的道具,学生的泪水也不应成为教育成效的衡量标准。真正的教育不是一场“剧目”,那些以“震撼”为名的仪式,往往只留下短暂的情绪波动,却难以转化为内心的自觉与行动。

  这起事件还暴露出基层教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教育局的初步调查显示,活动并非学校统一组织的,而是两个班级教师自行安排的。这种情况说明,学校内部的活动审批机制和教师行为规范仍存在空白。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育”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安全意识与伦理评估,也反映出教师培训在“教育边界”方面的缺失。教育的自由探索必须以制度为护栏,否则就会滑向情绪操控和管理失序。

  “体验式教育”本是创新尝试,若设计得当,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情感共鸣。但当体验变成极端体验,当教育者以“触动灵魂”为理由突破尊严界限,教育的初衷就被异化了。教育部门应当明确划定活动的伦理底线,同时,要在教师培训中强化心理健康与情感教育的科学方法,让教育工作者懂得尊重与情绪的分寸。

  学校还应建立家长和学生的知情同意机制,重大活动需进行事前沟通并获得明确同意。教育应以理解、陪伴与榜样的力量打动心灵。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不是通过“愧疚”的冲击,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父母的辛劳、理解生活的艰辛,从而形成稳固的价值认同。这种教育不喧哗、不作秀,却最能入心。

  中牟县的“愧疚教育”事件应当引起教育界深刻反思——反思教育的边界、管理的责任与尊严的底线。教育局的调查不只是查清事实,更应推动制度完善,让类似的“愧疚戏”不再上演。

作者:刘超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