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育人品牌 ——临沂大学以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纪实
发布时间:2019-12-31 14:1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4月刊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任庆大 本刊通讯员 赵长芬 房霞 A+A-
-分享-

  沂蒙革命老区是沂蒙精神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核心区、红色基因富集区。近年来,扎根沂蒙革命老区办学育人的临沂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关于红色基因、沂蒙精神重要指示为遵循,依托沂蒙大地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挖掘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和育人价值,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力培养“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学子,使沂蒙精神深深融入学生的血液之中。

血脉赓续,担当传承红色基因大任

  2018年11月21日,“传承抗大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重要讲话暨纪念抗大一分校成立80周年研讨会在临沂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抗大研究机构、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回顾抗大一分校的历史,深入挖掘抗大精神与沂蒙精神的渊源、内涵及时代价值,共同探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传承红色基因,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时代课题。抗大一分校学员、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将军发来贺信。

  抗大一分校在沂蒙革命根据地长达6年的办学历程,将抗大精神、抗大作风、抗大办学模式和“经世致用”的学魂留在了沂蒙,将抗大红色基因注入了沂蒙这片红色沃土,为沂蒙精神注入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使沂蒙精神成为蕴含着初心与使命、熔铸着信仰与忠诚、凝聚着热血与真情、浓缩着历史与现实的伟大革命精神。临沂大学是抗大一分校与沂蒙革命根据地共同孕育创建的革命老区大学,与抗大一分校学脉相因、校风相延、基因相连、精神相通,是抗大一分校在沂蒙革命老区办学的血脉延续和精神传承。抗大精神和沂蒙精神成为临沂大学薪火传承的力量源泉和红色基因。

  与会代表最后达成的“临大宣言”产生了强烈社会反响,其要点是:铭记抗大光荣传统,弘扬红色抗大精神;恪守育人光荣职责,勇肩时代先锋重担;立足老区高校实际,着力谋划走在前列;推进典型示范工程,共享临大传承经验;巩固研讨会议成果,促进各地研究共享。要让抗大精神和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培养一代又一代坚定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早在2015年11月25日,临沂大学就发起并承办了“三山一坡”(井冈山、宝塔山、沂蒙山、西柏坡)会议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讲话研讨会”,深化提升了对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地位和价值的认识,创新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视域,探讨交流了新时期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实践路径,并就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的研究、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推进老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达成了“临沂共识”,受到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批示肯定。

融入 培养,厚植传承红色基因基础

  数年来,临沂大学注重把宝贵的沂蒙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学校专门开发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必修课“沂蒙文化与沂蒙精神”,把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编写了多本关于沂蒙精神的校本教材,有《沂蒙精神大学生读本》《临沂简史》《沂蒙文化史》《沂蒙红色文化概论》等。

  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沂蒙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徐东升教授说,学校将沂蒙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动载体,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融会贯通进教材,生动活泼进课堂,潜移默化进头脑;用好用活沂蒙精神案例,讲好“中国故事”“沂蒙故事”“临大故事”;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创建新平台,拓展第二课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实起来”、教学方法“活起来”、实践教学“动起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课程中的沂蒙故事有血有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们深受感动,也备受鼓舞。”临沂大学大一学生陈敏说。

  近日,临沂大学开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学工部(武装部)、教育学院共同组织了思想政治教育课进红色基地活动,在临沭县曹庄镇朱村红色基地为学校国旗护卫队、教育学院红色班的青年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大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走过的足迹,先后参观了朱村战斗陈列馆、村史馆、档案馆、烈士陵园,认真观看了展区内的史料和红色文物,充分领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参观后,还在曹庄镇中心小学开展了升国旗活动。一路走,一路学,一路震撼。大家纷纷表示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用担当作为擦亮青春的底色,扎实学识,奋勇前行,努力当好沂蒙精神的守护者、传承者和践行者。“说起沂蒙精神比较熟悉,但认识还是理性多一些,身体力行到基地来体验,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沂蒙精神的强大精神力量。”一名学生说。

  临沂大学将沂蒙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融入各专业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各类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音乐学院教授周波说,学校在音乐课教学中增设了红色歌曲欣赏。比如说大家耳熟能详的《沂蒙山小调》,在这首歌美妙旋律的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可通过音乐和故事引导学生品味沂蒙精神。在每年的学校运动会中,都有“女子火线桥”“抢丰收”“救伤员”等竞赛项目,让师生们在娱乐中了解沂蒙老区那段红色的烽火岁月。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沂蒙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学作品,解读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感人故事;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用沂蒙人民开拓奋进、艰苦创业的精神教育青年一代,也都收到了同样的教学效果。2018年1月,学校《沂蒙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潜移默化,浸润在红色基因血脉中

  在临沂大学校园里,沂蒙红色文化随处可寻。临沂大学“溯园”,是按照红色理念打造的校园文化景观,复原了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点、滨海建国学院部分旧址校貌。“在园内修读的同时,看到抗大纪念广场和复原的岸堤干校旧址、孙祖干校旧址、滨海建国学院教学旧址,能够追溯革命历史,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自觉担当起传承红色基因的大任。”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2016级学生鲍守城说。

  临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了沂蒙红色文化的鲜明特色,把沂蒙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将沂蒙红色文化因子融入学校的校风校训校歌,融入媒体网络、融入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文化活动、融入环境建设,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沂蒙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临沂大学还打造了红色馆、沂蒙红色非物质文化展馆、红色文献收藏中心,在学报、校报、新闻网开辟沂蒙精神育人专栏,创作了一批红色雕塑、沂蒙精神文化长廊等校园文化景点,把沂蒙人民爱党爱军、军民鱼水情深的感人故事搬上舞台,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沂蒙精神乐舞剧三部曲,观看《红日》《沂蒙》《沂蒙六姐妹》等沂蒙革命题材影视作品,积极打造沂蒙精神育人品牌,荣获山东文化创新奖、泰山文艺奖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奖等多个奖项。

  近日,由临沂大学师生自导自演的沂蒙精神大型情景剧《沂蒙情深》公开演出,受到广大师生好评。《沂蒙情深》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临沂大学前身滨海建国学院的诞生、发展为线索,通过亲历者的深情讲述,诠释了临沂大学“红色黄埔”的厚重积淀和深刻内涵,生动地展示了沂蒙乡亲对党对革命情深似海、大爱至诚的博大胸襟;深刻地反映了以刘东生、苏静、邱教员等为代表的滨海建国学院的师生,对老区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通过观看《沂蒙情深》,我直观地了解了学校发展红色历程,重温了烽火硝烟的峥嵘岁月,深刻认识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心灵受到很大震撼!”大三学生朱朝丽对记者说。

  在沂蒙精神的激励下,学校先后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山东省道德模范、新世纪中华二十四孝等一大批优秀学子。学校荣获“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山东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强化践行,让红色基因焕发生命力

  3月11日正是早春时节,临沂大学援疆支教团108名师生离开了熟悉的校园,踏上了援疆支教的征程。纪桂霞老师在支教日记中写道:“支教情结源于我教过的2014级传媒学院的姚传方同学。在他到四川大凉山彝族自治州支教期间,我一直关注他和那里的孩子们。姚传方对我说,我给他们上的思修课给予了他很多正能量,使他有了一种信仰、一种情怀!我想他说的这种情怀就是家国情怀吧。如今他已毕业入伍,又奔赴云南边疆。这位同学满身的正能量和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我!”

  支教团三连连长袁泽坤是名预备党员,他表示要在新疆做临大风采的展现者,把“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在祖国的大西北展现出来,让沂蒙精神之花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倾情绽放,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增进民族交流、民族感情,做民族和谐团结的促进者。

  2019年,临沂大学获批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学校。这是学校围绕建设“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办学定位,将沂蒙精神与创新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构建“以沂蒙精神为引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地方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其实沂蒙精神本身就包含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这对于同学们来说,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于我同样如此。”临沂大学药学院生物医药转化应用研究室主任、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张淳博士说。他在完成教学任务前提下,利用自身掌握的核心技术,领衔创办了山东仁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已成功研发生产“Bioperfect系列生物活性因子化妆品”和“兽用长效重组干扰素注射液”等高新技术产品,深受市场青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为使沂蒙精神外化于行,临沂大学重点落实“七个计划”,即干部培训、军事训练、实践调研、文艺创作、高端论坛、课题研究和典型示范。其中军事训练,就是培养锻炼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身体素质,把沂蒙精神的种子撒下去;实践调研,就是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农村、企业,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研,体验国情民情,使沂蒙精神的灯塔在学生心中亮起来。学校2017年被评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荣获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全国优秀项目”,“第一书记助手”项目团队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鼓励,在社会产生了良好反响。

  以红色文化资源铸魂育人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临沂大学作为革命老区大学,将继续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得天独厚优势,依托山东省“红色基因传承工程”重大项目,深入推进弘扬沂蒙精神“三五七”工程,出台红色文化育人工作实施方案,设立红色学院,建立红色班级,完善全员育人育全人体系,努力创建红色基因研究与传承示范学校,打造立德树人标杆。

作者:本刊特约记者 任庆大 本刊通讯员 赵长芬 房霞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