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济南 > 正文
推进“书香校园”建设!济南市学生节之“泉悦读”读书工程启动
发布时间:2023-04-22 14:49 来源:济南市教育局 A+A-
-分享-

  书香悦人生,教育向未来。4月20日,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济南市学生节之“泉悦读”读书工程在历城二中(彩石校区)正式启动。“泉悦读”读书工程的启动旨在为泉城学子搭建一个润泽精神世界的“教育场”,架设一条“悦成长”的进阶之梯。

  活动现场,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小学部主任武先玲,南部山区窝铺小学教师吕守新,槐荫学子代表,济南特殊教育中心教师王宁,济南高新区东城逸家中学家长任开宇,济南市市中区泉秀学校校长陈银萍等现场分享了他们的“最美读书故事”。历下区学子带来了精彩的“二十四节气”读书展演;历城区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新生分享了历城区“书香校园”里的“勤志向美 书香致远”。辛弃疾与稼轩学子穿越时空共诵了“稼轩诗词”,并见证了历城区稼轩文学院的成立。

  2022年,济南共有7所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书香校园,28所学校被评为济南市中小学“书香校园”。活动现场,济南书香校园矩阵也正式发布,并为书香校园代表授牌。历下区锦屏幼教集团园长许文娜、市中区爱都小学校长吕华、历城区东城实验小学校长湛娟、历城区初级实验中学校长寇延臣、济南西城实验中学副校长王怀方,分享了他们的读书故事。他们犹如星星之火,不仅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之灯,还为更多人照亮了人生之路。

  伴随着“泉悦读”读书工程的启动,“泉悦读”读书工程激励计划也同步发布。“泉悦读”读书工程将通过“十百千万”榜样人物选树行动、“书香环境”校园班级建设行动、“书香家庭”读书风尚营造行动三项行动,强化示范引领带动作用,优化支持阅读环境,扩增阅读服务资源,持续增强青少年读书的兴趣及积极性,激励广大青少年学生博览群书、学思践悟,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持续增强历史自觉、文化自信,引导广大青少年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全面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济南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绍辉在讲话时表示,济南市中小学“泉悦读”读书工程聚焦优美环境提升、资源服务扩增、阅读课程建设、主题活动拓展、博览群书激励、学思践悟品鉴等六大读书工程,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习型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提供了具体路径措施,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刘绍辉强调要把准工作导向,把“泉悦读”读书工程作为落实全环境立德树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把读书工程有机嵌入家校社协同育人环节,巩固衔接“双减”政策,突出“泉引桥”导向,不增加师生和家长负担。要创新读书载体,建成一批馆藏资源丰富、数智融合、服务便捷、彰显泉城文化特色、体现“一校一品”的智慧化中小学图书馆。要注重数字赋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支撑作用,做好国家智慧教育读书平台、“学习强国”、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等资源的推广应用,提供智能化图书推荐、个性化读书服务、社交化阅读模式等数字服务,推进智能图书漂流柜在中小学广泛应用,服务学生处处可读、时时能读。要凝聚工作合力,鼓励开展家庭阅读,动员广大中小学生家庭开展“书香家庭”读书风尚营造行动,引导广大家庭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融洽亲子关系。要坚持知行合一,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引导学生读思结合、学用相长、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行万里路”,找寻中国不同地方的文学印记,从古今文学经典中品读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泉悦读”读书工程启动后,济南市教育系统将进一步丰富的学生阅读的内容与形式,切实推进“书香校园”建设,引领学生们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激发成长动能。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济南槐荫青少年的“红色印记”之旅

暑假中,在辅导员老师的指导下,槐荫青少年们绘制了20余条多彩暑期研学实践路线。接下来,请跟随济南市槐荫区实验学校的青少年 ...

08-01 15:15济南槐荫教育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脚步与诵读中活起来

 盛夏时节,一场跨越鲁、豫、皖三省的文化探寻之旅落下帷幕。平阴县教体局组织开展了“读着《道德经》进鹿邑”暑期综合性社会实 ...

08-04 09:4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第十届济南“半岛杯”珠算文化精英荟在山东交通学院举行

 近日,第十届济南“半岛杯”珠算文化精英荟在山东交通学院举行。来自韩国、俄罗斯、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4个国家,以及江苏、 ...

08-05 09:54中国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