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思索——正确看待线上教育的两面性
发布时间:2020-04-18 17:05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王梦园 A+A-
-分享-

“流水落花春去也”,转眼之间,马上就要步入立夏时节,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走入期中。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学期是特殊的:由于新冠肺炎的出现,我们的教学工作转到了线上,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得心应手,其中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思考、反思。

一、发挥优势,降低劣势

不能随时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方便地进行互动交流,是线上教学随之带来的弊端。但是“同一个硬币有正反两面”,线上教育也是如此。最大可能性地利用科技手段、突出亲子互动学习优势、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都是线上教育所能带来的好处。

作为一名教师,以机警的态度发现环境的客观性,从而做到“发挥优势,降低劣势”是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疫情突发是德育的生长点

疫情之下,是责任、爱国、生命综合教育的最好时机,是当下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案例。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分版块设置了“致敬逆行者”“中国精神”“尊重生命”等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多个板块深入了解新冠肺炎防护知识、社会中平凡人的英雄事迹以及对理想树立进行探讨学习。

 2.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设计方面,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可以采用一些他们平时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视频、绘本故事、游戏等多样教学方式,让学生更有兴趣学好知识。同时,线上教学也意味着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利用手中的网络资源自主学习,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3.用表扬的手段实现培养目标

每当有家长反馈的时候,请抓住想培养的目标进行表扬。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平时活泼好动、注意力不够集中,但发现他反馈的照片听讲很认真,就可以说“我喜欢认真的你”;再比如有学生投稿了自己写的文章,就可以表扬她的兴趣爱好,并对她的爱好表示全力支持,帮助她投稿到更大的平台。有目标的夸奖,更有利于巩固学生行为。

4.感情交流,做好开学心理辅助工作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无论是家长反馈问题,还是期间孩子留言互动,我都会说一句“我很想你,期待开学见到你”。因为长时间的假期,可能会导致学生再开学时的不适应,产生厌学心理,所以在假期期间,我们多表达自己的感情,就是希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心理。

二、从儿童视角出发

在我小时候学习政治,也就是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我一直有一句话很不明白:“受教育权既是义务,也是权利。”

我当时想,受教育是义务,因为爸妈非要让我上学,但是为什么是权利呢?没说我可以选择不上学啊。当我长大后才意识到,上学真的好,学习真的有用。

可是我想现在孩子们也有这个困惑,为什么受教育权是权利?

“受教育权既是义务,也是权利。”这是小学高年级道德与法治的内容。但是一年级有一课是《上学路上》,在讲这一课时,我加入了一些偏远地区孩子们上学困难、生活困难,需要通过读书改变生活的内容。我相信,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现实的案例,他们也许会更明白为什么上学是权利。

从儿童视角出发,也许有很多我们一目了然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个问号,多与学生交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是我们做好教学工作最重要的方法。

三、德育工作具有延展性,教师工作具有普遍性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着眼的是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教育,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教授课本知识,更是让他们感受对这个世界所有的爱与责任。

客观来说,疫情期间,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上网,学习途径也是网络,在网络交流上我们以朋友的身份会更容易接触他们的内心。

很多学生都有我的联系方式,我会时常关注他们的空间,他们有时有压力了也会向我诉苦。比如发现有一个学生半夜不睡觉还在发朋友圈,我就会俏皮地提醒“再不睡觉会有黑眼圈啊”;比如已经毕业的学生遇到升学压力、或者成绩下降的烦恼和我诉说,我会倾听他们的情绪发泄,给他们说一点方法和故事,毕竟他们走的路都是我曾经切身的经历。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能会比家长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说的话,更容易走进学生心里。事物皆有两面性,我们的线上教学也是如此,在客观环境下趋利避害,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把握的基本理念。

作者:王梦园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