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办学规律 凝练办学特色
发布时间:2020-09-14 09:42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闵维方 A+A-
-分享-

中国大学建设与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规律、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人格培育与大学的价值使命、有特色与高水平的关系、中华优秀文化与大学精神塑造等各个方面问题的协调和统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夏文斌教授在《新时代大学之道探寻》中提出,建设新时代大学要以中外大学发展历程和启迪为参照,以当代中国大学发展实践为立足点,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和特性规律,尤其是要捋清人才培养之道、传承与创新之道、高校治理之道三大问题。

首先,探寻大学如何坚守初心的人才培养之道,对大学面貌进行追本溯源。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大学如何在顺应时代变化的条件下回归教育的本来面貌,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其中之关键。探索新时代大学之道就是要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既有对过往高等教育理论的回溯,也有对当今大学教育实践的批判性反思。要从大学的价值使命出发,强化人格培育是将软实力与硬实力贯穿起来的主线。尤其是对当前部分大学过分追求排名、跟风举办热门专业等过于市场化、重器轻道和功利化的思潮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随着大学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不断加深,大学也在不断拓展自身职能,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要,从“象牙塔”逐步转变为信息社会“发电机”。我们在肯定大学应当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的同时,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使命,从如何开展人格教育、通识教育、生命教育和劳动教育,以推动学生健全人格发展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尤其是强化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善用追问和反思、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其次,探寻大学如何推陈出新的办学之道,对文化传承与创新进行时代思考。

从古代东西方学府到现代大学,高等教育机构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新时代大学之道探寻》从我国传统的弘扬道德、启迪民智的人文教育追求出发,拓展到中华民族复兴视角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教育价值论与现代大学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开放之路和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发展道路。

在此基础上,夏文斌结合石河子大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思考,对“一带一路”倡仪、边疆发展战略等与区域大学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等的关系等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尤其是要强化“在传承创新中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等问题的思考。为深入探究如何在根植过去、立足当下的背景下,办好现代大学的理念与建设路径,凸显我国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文化特色提供了重要借鉴。

最后,探寻大学如何扎根中国的治理之道,对中西交流与融合进行深入思考。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先后经历了“211”工程和“985”工程,而今已迈进“双一流”建设的步伐,反映了我国高校融入国际化浪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开放之路。

未来,建设新时代大学要从中国特色与高水平之间,对新时代“双一流”建设的政治属性、学术属性、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进行系统、细致的辨析,深入探讨一流与特色的辩证关系,尤其要清楚认识到“一流是特色的目标,特色是一流的前提和保障”“一流对特色具有引领意义,特色对一流具有基础性作用”。

《新时代大学之道探寻》提出我国大学应当在与其他国家广泛交流的过程中将中国特色融入一流指标评价体系的建议。对大学管治如何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大学办学如何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平衡等难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时代,中国大学发展之道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当代中国社会土壤,同时又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大学交流互鉴并相互受益。

夏文斌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年,其间兼任管理和领导工作。九年前,他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关于支援西部高校的号召,克服一系列困难,到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的石河子大学工作,以援疆干部身份担任学校主要领导。

该书结合作者在有着不同建校历史、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的东部与西部高校的工作经验,对大学如何处理特色与一流、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对大学治理的剖析与反思,对推动我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闵维方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