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阅读应以“杂食”为好
发布时间:2020-10-07 19:3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邹城市第一中学 徐燕 A+A-
-分享-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不难看出,“新高考”视野下的阅读教学不仅是一种“对话式”,更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其实质是鼓励、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个性化的交流,并作出鉴赏和品析。在多年的阅览室教学指导和管理中,我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学生阅读品质较差。进了阅览室后,有的随便乱翻,有的只读历史书,有的专攻军事类的书,还有的专注于故事会、小笑话之类。

鉴于近年来高考阅读试题的要求,我觉得,高中学生的阅读应以“杂食”为好。为此,我从以下方面对学生加强引领和指导。

首先,引导学生更新阅读理念。吕叔湘先生曾说:“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70%得之于课外阅读。”我个人也有类似的体会。从近年来在高考中出奇制胜的学生看,他们的知识面都很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这正是他们有了较多的课外阅读,广泛涉猎的缘故。因此,我觉得,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更新阅读理念,坚持课外阅读。事实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都是课外的“阅读大王”,对教师介绍的书籍更是如饥似渴,还喜欢刨根问底地探究文章主旨,随时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探讨阅读技巧、分享阅读乐趣。

其次,“阅读兴趣+阅读定力=阅读好习惯”。兴趣是最直接的动力和最好的教师。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显著层次差异,不同层次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读物性质有密切关系。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尽可能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的培养固然重要,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坚持更为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阅读时均写好阅读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定力。我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他们的阅读效果,引导他们意识到阅读是个人的事,而且是个人的“终身大事”。渐渐地,他们在课外阅读中找到了兴趣,感受到阅读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加坚信阅读的意义。

再次,教学生智慧阅读。实践证明,要想收到更好的读书效果,除刻苦努力外,方法也很重要。历代科学家都很注意研究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说,没有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养成课外阅读习惯的教师,不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因此,作为阅览室教师,我慢慢意识到:自己第一个任务,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并让学生掌握智慧阅读的方法,让他们“沉下去”“迷进去”。

第一,每天坚持阅读1000字以上,写札记200字以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阅读教学指导中特别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我要求学生实行课外阅读周计划,坚持每天阅读1000—2000字,并随时记下阅读心得;要求学生每天写的札记不少于200字,对札记的内容形式和质量等都不做具体的规定要求,只要有感而发就可以。同时,我提议以学校儒风文学社为龙头,每周举办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等,让学生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鼓励学生合理利用资源,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为他们深度阅读、深入交流和思考提供了平台。

第二,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作品结合。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我尽量挖掘学校的现有资源,如多媒体放映等。目前,我们把很多中外名著成功地搬上荧屏,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我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作品结合起来。观看影视作品可采取集中观看与自由观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影评征文、座谈会等活动,以巩固其效果。通过观看影视作品,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从而更好地理解原著。

最后,“三全阅读”更能制胜“新高考”。近两年,因为“新高考”具有卷面文字多、阅读量大的特点,所以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赢得高考。为此,在指导学生阅览图书的过程中,我大力倡导学生“三全阅读”,强调“全文阅读、全科阅读、全自由阅读”,并在教室外面配备一个电子阅览室。这样,阅读不再限于语文,不再限于文科,而变成了全学科。从今年高考的情况看,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对题目的理解要深刻透彻得多,他们反应得也很快。阅读能力是命题人所关注的,新背景材料往往出现在高考试题中,这些都有赖于大量阅读。当然,“三全阅读”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怎样处理课内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书面作业与阅读的关系?怎样甄别阅读内容的好坏,等等。

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统筹能力,学生就只能学到文字基础性或技术性的知识,而体会不到文字的美妙,不会对阅读产生兴趣。所以在制胜“新高考”这个人生的关键问题上,高中生的阅读还应以“杂食”为好。

作者:邹城市第一中学 徐燕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做课堂里的“大玩家”

 我是一名美术教师,但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喊我“泥巴老师”。

08-07 16:26《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孔子如何“启”与“发”?

“启发式教学”是近年来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育理念。这一理念的根源,最早可追溯到孔子那里。了解清楚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打破对孔 ...

08-12 15:08《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你也可以光芒四射

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向上的过程。在教书育人过程中,我们或许会沮丧、会迷茫,但只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恰当 ...

08-15 15: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