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要讲好伟大抗战精神
发布时间:2020-10-14 11:08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渠长根 朱喜坤 A+A-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讲话指出:“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守护、传承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伟大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锤炼和升华。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洪流之中。在反击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14年里,中国人民取得了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开了十分光明的前景。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世界。在非凡的抗疫斗争中,中国人民谱写出新时代的中国革命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展现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精神风范。伟大抗疫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一系列革命精神的继承与发展。70多年前,面对凶恶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用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熔铸了伟大抗战精神,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今天,中国人民在面对同样凶恶的自然之敌时,不退缩、不怯懦,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的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再一次奏响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交响乐。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意识、英雄主义精神、全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等等,既是伟大抗战精神的精髓,同样也是伟大抗疫精神的内涵,都同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继承、发展着爱国主义传统,又融入了更加高尚、更加具有聚合力号召力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断地生动诠释着中国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新的精神丰碑,成为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阐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重要任务和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阐释和主题教育活动,使全国各族人民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我们必须用心用力保护好、弘扬好、传承好。思政课讲述抗战历史、阐发伟大抗战精神,不仅责无旁贷,更是机会多多。如今开展“四史”教育,既是全社会尤其是党员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政课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自然就包含抗战历史和抗战精神的学习。我们还要把历史告诉后人,用教育延续历史,用历史滋养今天,用历史指照未来。尊重历史事实,捍卫历史尊严,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付出了巨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捍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的抗战史。牢记历史,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不忘历史,是为了和平发展和人类美好的未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强调,大中小学校思政课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讲好伟大抗战精神,要结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引导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我们国家和民族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引导青少年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使之转化为激励青少年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渠长根 朱喜坤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