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党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发布时间:2021-04-09 09:47 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戈文凤 A+A-
-分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而党史教育是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历史为轴心,通过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及其事迹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和语文教学价值同向,怎样将二者融会贯通,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结合课文内容开展党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革命传统教育的文章,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课文,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和光荣的党。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升国旗》等课文时,教师就应不失时机地引领未曾经历炮火硝烟和贫穷落后时代的学生体会为了国家和平、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英雄壮举,懂得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树立强国梦想,引导学生将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的情感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为。
  有效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再现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情景,在鲜活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爱党、爱祖国的情操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拓展,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教学《祖国在我心中》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农村发生的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谈一谈家乡的变化,吟诵爱党爱国名言名句,演唱爱国歌曲,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爱祖国,立志长大报效祖国。

学科实践活动中开展党史教育

  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也是开展党史教育的载体。我们每月开展一次革命故事会、一次朗诵比赛和一次演讲比赛,学生认真搜集材料,精心准备,运用多媒体播放影像,将故事、朗诵、演讲的场景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类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革命英雄事迹的认识。
  课外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有效策略。每天,教师应安排不少于半个小时的红色阅读时间,可以阅读小说或故事等,倡导亲子共读红色经典,阅读成果定期分享。
  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开展专题活动,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利用这个关键节点,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建党伟业》《党的女儿》《红色传奇》等影片,追寻红色足迹。革命先辈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深深触动了师生们的心灵。
  在清明节,带领学生走进新中国成立前后出生的老党员家中,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老党员坚定的信念、感人的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老党员写传记。这种做法既重温了历史,又把红色基因以及革命精神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在作文教学中开展党史教育

  作文教学中可进行党史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寻找素材,从家乡的一片田野、一条小路、一座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感受生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发扬和传承这种精神,激发他们立志报效祖国。
  今日中国越来越强大,每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都会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小学生虽在学校,却与社会相通,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听祖国前进的脚步声,因势利导让学生及时表达这种情愫,写出爱党爱国的好文章。
  “身教胜于言教”。语文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语文教师要自觉做一个党史学习者、传播者,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
  作者: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唐口中心小学 戈文凤
  《中国教育报》2021年04月09日第5版版名:课程周刊

作者:戈文凤

编辑:周玉森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