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线、面”情境创设,助力学生沉浸式学习——道德与法治情境教育例谈
发布时间:2022-05-23 14:45 来源:《山东教育》(小学刊)2022年4月期作者:山东省威海市孙家疃小学 杨晶 A+A-
-分享-

情境教育以“儿童—知识—社会”三个维度作为内核,构筑了具有独特优势的课程范式。它从脑科学最新成果中找到理论支撑,即儿童的脑是敏感的,需要一个丰富的环境;儿童的脑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需要不断提高神经元联结的频率;儿童的脑优先接受情绪性信号,积极情感伴随的学习活动可获高效。情境教育正是将儿童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找到了一条全面提高儿童素质的有效途径。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一大特点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坚持儿童立场编写教材。这也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唯有立足于儿童生活,让儿童在沉浸式体验中动情、明理、践行,才能将“知行合一”落到实处。所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达成最有力的支撑就是情境教育。下面以“眼睛的‘抗议书’”为例,阐述我在情境教育方面的探索。

一、针对教学目标,创设情境点,落实表现性评价

情境创设的首要目标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场,为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定。只有站稳儿童立场,充分考虑儿童的已有认知,根据教学目标来创设情境,才是有效情境。

“眼睛的‘抗议书’”是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健康看电视”中的第二个框题,本课的着力点是“健康和自律”。本节课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有话可说,但是因为该年龄段的学生自制力虽形成但不持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成为良好的习惯,需要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也需要多方督促和监督。另外要真正地实现知行合一,则需要努力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巧妙地对学生的“行”进行评价,即以情境创设来落实表现性评价。

为此本课针对三个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抗议书”,能说出过度看电视后眼睛的表现,初步了解过度看电视对眼睛的伤害;2.通过情境体验,深入探究过度看电视对眼睛的危害;3.通过交流探究,矫正不良用眼习惯,能梳理出护眼的方法,养成适度、健康的看电视习惯。)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针对这五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六个不同类别的情境点,基本与教学环节对应起来。其中第三个环节“过度看电视对眼睛的伤害”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该环节设计了两个情境。(见表1)

表1

(一)游戏情境,迁移体验“抗议”

杜威说,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如果没有直接经验的情境催生,是很难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的。此环节有两个密切联系的小环节组成,分别是课前游戏和新课导入。

环节一:课前游戏。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玩个“萝卜蹲”的游戏。(将每个小组赋予不同的萝卜名字,教师喊到哪种萝卜的名字,哪种“萝卜”就开始喊着“白萝卜蹲,白萝卜蹲,白萝卜蹲完了,绿萝卜蹲……)

师:现在将“萝卜蹲”的游戏迁移游戏“五官蹲”。一、二组是眼睛;三、四组是鼻子;五、六组是耳朵,喊到哪组的名字,哪组就做相应的动作。

环节二:导入新课。

老师看很多同学课前游戏玩得意犹未尽,为满足大家,我们再来玩一会儿。游戏的内容迁移为“眼睛蹲”。现在每个同学的身体都代表自己的眼睛,看到你熟悉的电视节目就做“眼睛蹲”。(教具电视机通过抽拉的方式,出现大家比较熟悉的七个电视节目)

生谈感受后,师追问:看到你气喘吁吁,你有什么感觉?

师:由此可想,如果我们一个接一个地看电视节目,眼睛也会非常累。

此环节主要是在课前游戏“萝卜蹲”“五官蹲”的基础上,上课后继续玩游戏“眼睛蹲”。通过情境体验活动,迁移到:如果我们一个接一个看电视节目,眼睛会感觉很累。学生就明确了眼睛抗议的本质原因就是疲劳,疲劳是造成一切眼睛问题的根源。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身体诚实地呈现出“累”的状态,教师追问感受,学生们的回答就是“累”。此环节巧妙地创设了一个联想情境,成功地将身体的感受向眼睛的感受迁移。

(二)经验情境,初步感知危害

分析一些不成功的教学案例,笔者发现,失败的教学往往因为割裂了环境与儿童活动的有机联系,教育环境变得疏远、陌生,甚至格格不入。因此,教育教学活动很难成为儿童的主观需求,被动地接受成为必然的结果。既然是被动,就势必阻碍儿童潜在能力的充分发展。所以说,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那么上述的问题就能解决,学习也就相应地成为学生的主观需求,能够唤起他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该要会创设经验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学中有个名词叫做启动效应,如果学生对所创设的情境感到熟悉,他们的心理就容易得到启动,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为了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近视眼给生活带来不便,老师先让班级眼睛近视的同学举手示意一下。接着师采访一下近视的同学:结合生活体验说说,近视以后,你有哪些感受,生活中有哪些不便?学生的回答全部来源生活,有的说上体育课时,戴着眼镜运动不太方便,不戴的话又看不清楚;有的说冬天戴口罩,呼出的气就会让眼镜上蒙了一层雾,看不清楚;有的说出去玩的时候就怕眼镜被挤掉……

此环节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从眼睛近视的实际感受和生活不便谈起,孩子们都有感而发,从生活、学习、安全等方面说出了感受。尤其是结合疫情期间戴口罩哈气对眼镜的影响,特别真实,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近视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三)社会情境,感知深度危害

对于学生生活相对较远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真实的社会事件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其中。因为目前小学生近视的比例相对还比较低,所以对过度看电视的严重危害,学生了解得相对浅显,可以通过引入具有时效性的典型社会事件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认知。为了让学生能直观感受到深度近视可能会带来的危害,此环节为学生补充了深度近视带来严重后果的三个案例:飞蚊症、青少年型青光眼、视网膜脱落。这三个案例以童音解说辅助图片的方式呈现,学生认真倾听了这三个案例后,不由自主地张大了嘴巴,发出“啊”的声音,可见震撼力之大。

这样的社会情境创设,让儿童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角色,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凭借这种感觉,儿童就会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其主体意识、道德品行自然地形成。

(四)实验情境,体验深度危害

儿童通过担当角色、产生进入角色的知觉,凭借这种如临其境的知觉,会很快理解角色在情境中的地位,设身处地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合情合理地表现出一系列的行为。“如临其境”,意味着学生已经能够进入情境,在这样的体验历程下,儿童便由被动接纳道德学习,转变为积极投入。儿童的主体意识、道德行为,通过活动体验,迅速有效地形成,从而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推动儿童的行为形成。

为了让学生能认识到过度看电视造成最严重的后果是“失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现场体验了“吹气球”。师边打气球边说:这个气球就像是我们的眼球。现在,属于正常状态;继续充气,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再充气,眼睛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了;大家观察一下,气球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薄)再充气,可能会发生什么?……针对学生紧张的样子进行追问:你在害怕什么?你想到了是什么?

此环节为实验情境,这是为认知冲突及思维的发生来服务的。通过观看科普视频,并通过打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模拟过度看电视眼球的变化,直观感受高度近视会导致失明的原因。从课堂表现看,孩子们都投入其中,有的捂耳朵,有的紧张到可以清晰地听到呼吸声,在此基础上教师追问,孩子们怕气球爆炸,更怕眼球破裂。真实的情境自然引发学生将气球与眼球联系起来,在知识掌握的同时,情感得到了深化,学生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

(五)问题情境,探究如何健康看电视

在学生认识到过度看电视的严重危害之后,自然就会想到要保护好眼睛。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觉得我们该如何健康地看电视?”对“如何健康看电视”学生有所了解,基本能说出“离电视远一些”“不要躺着看电视”“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太长”……但是究竟应该离电视多远,不同大小的电视如何判断距离?连续看电视的时间究竟多长合适?学生则没有科学的概念。

学习是有条件的,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最强的时机就是其处于“饥饿状态”,即迫切地想要解释自己头脑中的疑问。此时的学生就是处于“饥饿状态”,这就是情境激疑、解疑的最佳时机。当下最强的推送就是问题情境,使之成为最好的认知冲突和发展学生思维的载体,让学生拥有求知、解惑、表达的深度渴求。

此环节就针对大家重点关注、科学性很强的看电视的“距离”和“时间”两个问题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比如针对“距离”老师提供了两个资料卡和两个探究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

班级的大屏幕就是家里的“电视”,教室就是客厅,学生在课堂上,真的动起来了,计算、比划、推理等方式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实践,得出了“计算法”和“手掌遮盖法”对看电视的距离是一致的,两者互相验证。这样一来,学生对看电视的合理距离有了深入了解,并能产生践行动力。

在这个过程中,大脑深度参与,思维深度发生,这都是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深度发生的结果。在这样浑然一体、情智交融的情境中,儿童学习的情绪高涨,思维不断推动,道德智慧不断深化。儿童就这样被点燃、被裹挟、被浸润,自然而然地被卷入了学习之中。

(六)真实情境,落实如何健康看电视

经过交流和探究,学生对健康看电视应该注意的事项有了清晰的了解,但是是否能落实到行动中呢?这里创设了艺术情境,通过播放视频,模拟在家里看电视已达20分钟暂停的情况,还原生活,追问:我发现很多同学,意犹未尽。我们刚刚看了1分钟,假如此时,你在家里看电视,已经看了20分钟了,正看到了这个镜头,此时,你最想做什么?引发学生的真实反省。学生的回答坦诚真实,教师在此基础上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欲望和意志。

二、前呼后应,架构情境线,做实学习过程

本课明线为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了六个情境点,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交流、探究、合作、展示,从而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其实还有一条基于课本的“暗线”设计———先是出示眼睛的“来信”,初步感知眼睛不舒服的原因;经过中间部分逐层深入感知不科学看电视的危害、打气球模拟用眼过度导致严重后果、探究如何科学用眼,达到知行合一;最后以亮亮给眼睛的回信结束。

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大的情境,本节课把这个大情境与教学环节设计巧妙融合。五个教学环节,前两个环节“导入”“初步感知”与大眼睛的来信相融,最后的“践行”部分则与回信相结合。而中间则是由来信引发的探索,也是回信的依据,正是本课的核心部分。

与核心部分相呼应的是变化的板书设计,先是怒目的原因,然后针对怒目的原因找到解决的办法,从而让眼睛快乐起来,均以图片的方式直观呈现,这就是图画情境的魅力所在。

三、多频道点成面,组建情境场,夯实深度学习

本节课内容隶属“健康看电视”一课,借助“看电视”这一典型情境,以“生活频道”“科教频道”等频道让对应的情境点有了画面感,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了“看电视”这一个大的情境场(见表2),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切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儿童自然进入这样的情境,引起了无意识的心理倾向,继而激发出强烈的情绪,儿童始终在非常愉快的状态下,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才会有课堂上真实、朴实的发言和直击灵魂的反思,这才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深度学习的意义所在。

表2

情境教育“点、线、面”建构的大情境“场”,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其视觉、听觉、触觉,以至肢体都会获得最为和谐、协调的感受,整个身心都投入其中。这种多种感官兴奋笼罩着情绪色彩,在大脑里留下深刻而鲜活的印记,必然会提高儿童学习的效率且使其身心愉悦,从而进行真实而深刻的思考,这样“学习”才会真正发生。

境界的最高层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样的“无我”,借鉴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境创设上来,便是学生身在情境“场”中却忘记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沉浸于情境之中,而产生内心沸腾的高峰体验,进入“忘我之境”,这样经历“通情”,必然“达理”。

作者:山东省威海市孙家疃小学 杨晶

编辑:冀春鑫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