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教育走不稳也走不远。”国家以雷霆之势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让教育“轻装上阵”,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教师作为教育体系的支撑者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者,不能被外在的负担所拖累,教师减负和学生减负同样重要,应同向而行。
教师减负和学生减负是教育天平的两端,哪一个都不能少。现在,一线教师被繁重的工作负担,尤其是与教学无关的“副业”所拖累,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去,势必会影响“双减”政策落地后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减负要紧跟“双减”的步伐,受到社会关注和重视,并落到实处。
随着《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各地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相继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推动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然而,由于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管理考核没跟上等诸多原因,部分中小学校的一线教师工作依然“负重如山”,极大影响了中小学办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身心健康,影响了“双减”政策的落地效果。
部分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工作中依然存在“三多”现象:一是填表多、会议多。各种各样的重复性填表,层出不穷的会议,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是“文山会海”。二是检查多、评比多。有检查和评比就有安排和任务,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一个个接踵而来。三是社会性事务“加塞”多。各种与教育教学无关的社会性事务强行进校园,占用教师大量精力。
一线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地方和学校实行的重量轻质的教师考评体系。为了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留下更多痕迹,有的地方动辄要求教师拍照上传工作照片、打印过程性资料等等。重复性任务过多,严重挤压了教师研究教学、开展教学的时间。而由于过度迷信“量变促质变”,在教师业绩考核和评价上,片面追求“数字化”,以工作数量为核心评价教师。无形之中,强制教师通过多完成工作任务来谋求考核高分。殊不知,泛滥的量变根本引不起质变,这样中小学教师负担必然“减不动”。
“肥胖”的教育重量轻质,与高质量发展背道而驰。只有让教师从过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才能充分保障教师教学的时间和质量,这与双减政策下加强教师教学的提质增效相一致。教师减负要想减到“刀刃上”,必须从学校治理体系上进行改革。
新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教师不是教育的“搬运工”,而是教育的创新者。教师的主业是教学,教师减负就是让他们从大量低效、机械、重复的工作中抽身,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学的创新创造上,推动课堂提质增效,向“精、深、新”的高端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的“含金量”。
教师减负不仅是为了教师,更是为学生减负服务,保障双减政策高效运行。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彻底根除不合理、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评价机制,推行“无痕化”管理,引导一线教师把精力和心思用在研究教学、创新教学上,向教学要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推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确保教师减负出成效,也需要建立相配套的监督机制。落实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要负责人的教师减负工作责任制,明确教师减负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将其纳入地方政府教育督导体系。如实行第一方监督机制,选派一线教师定期监督、评价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减负成效等,多方努力,避免教师减负“只见文件,不见效果”。
教师减负唯有从治本上发力,瞄准实现基层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算好“加减法”,构建科学、精简、高效的教育运行机制,方可让中小学教师“轻装上阵”,在负担“减下来”的同时,推动教育改革向纵深挺进,进而把教育教学质量“加上去”。(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齐村镇韩庄小学 杨启锋)
作者:杨启锋
编辑:冀春鑫
审核:王煜玲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