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教育价值
发布时间:2022-05-25 09:18 来源:《山东教育》(中学刊)2022年5月期作者:徐军民 A+A-
-分享-

如何对待劳动,是人生的基本课题。

记得在一次高考志愿报名见面会上,有一位高考得了高分的学生咨询大学招录人员:“您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个专业,将来工作后既不辛苦,待遇还高?”招录人员笑着说:“我们没有这样的专业。”这虽然只是个例,但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现在有些学生对待劳动的基本态度:学习就是为了谋一个好的职业,而好职业的标准就是待遇高、出力少。

曾经有一段演讲视频《后浪》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也看了这段视频,声情并茂的演讲呈现了年轻一代多种多样的生活:看电影、旅行、听音乐、学点小技术———年青一代完全可以凭自己的爱好去生活,但我总感觉这段视频少了一点儿东西,那就是:劳动的精神、奉献的精神。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劳动者是做不到以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职业、选择生活方式的。无论你有多少未知权利,但有一种权利是伴你一生的基本权利,那就是“劳动”。没有“劳动”为基础,其他的一切权利都是空中楼阁。

一、劳动的教育意义

现在的孩子,很多都缺少生活技能、劳动意识,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普遍现象。甚至在有些学校中,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被忽视、被弱化。其实,劳动素养,是人的核心素养。“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平凡的世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确立了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目标内容、实施路径和保障机制,可谓正当其时。

劳动教育是“五育”的起始点,也是“五育”的最终落脚点,劳动的育人价值贯穿于“德智体美”之中。“劳动”更能体现“育人”的综合功能。

以劳树德。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劳动光荣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优秀劳动品质,劳动体验不可替代。《悯农》背得再熟练,对诗句的理解也不如到田间地头干一小时来得深刻。没有对“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亲身体验,如何感知劳动的辛苦和意义,又如何对劳动和劳动者心生敬意?

以劳增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智慧存在于手指尖上。”通过手脑并用的劳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智力发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因为有了劳动的体验,才知道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因为有了劳动体验,才更知道学习之于劳动的意义———劳动改造我们的思想,我们改变劳动的方式。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劳动中诞生的。从人工取火到工业革命再到互联网革命,几乎每一次大的变革里都少不了劳动者的重要参与。劳动使变革成为可能,劳动使想象成为现实。

以劳强体。劳动教育以体力劳动为主,通过出力流汗,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发育。现在很多学生体质堪忧,甚至有的弯腰够不着脚,跳跃离不了地,跑两步就喘,走多了抽筋……这样的体质连最基本的生活质量都保障不了,又如何能够担负起强军兴国之重责。

以劳育美。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体验劳动的幸福与快乐,享受劳动的成果,内化“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最美”等劳动的美育价值。前不久曾看到一名周姓演员在稻田劳动的场景,我早已过了追星的年纪,但是却不由自主地为这名演员暗暗点赞。回归自然,回归劳动,或许是获得心灵宁静与幸福的最好途径吧。“喜看稻菽千重浪”与“百般红紫斗芳菲”是一样的美,但其美学意义却是大不相同。或许,劳动与艺术的融合才是真正的美育吧。

二、劳动教育的实施渠道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共同发力。长久以来,我们很多家长被所谓“劳心与劳力”之说误导。于是,出现了个别漠视付出、歧视劳动、唯成绩、唯分数的“病”孩子。这些家长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劳力”的过程,“劳心”便没有方向。“劳力”是“劳心”的基础。学校和家庭要把“劳动”当作德行教育的主阵地,做好三个“必”。

必要的家务劳动。做家务是基本的生活技能。社会赋予男女同等的社会义务和价值,家务劳动不只是女孩子要会做,男孩子也要会做。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说的也正是劳动的长远意义。现在很多年轻人扫地用机器人,吃饭叫外卖,扣子掉了衣服就闲置或扔掉……。殊不知,扫地机器人可以解决扫地的问题,但是惰性的问题机器人是解决不了的;外卖可以喂饱肚子,但是失去了品尝烟火之间生活真味的机会;三针两线就能解决的问题却被束之高阁或扔进垃圾箱,扔掉的不仅仅是这件衣服还有艰苦朴素的美德。有些家长和学生已太久太久不知道贫穷的滋味,以为艰苦朴素已是过去时,其实,艰苦朴素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一直被赞扬,从来未过时。

必需的学校劳动。劳动作为一门学校课程,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现在很多条件好的学校都用上了物业保洁,原本属于学生的学校劳动也被保洁替代。学生除了学习玩乐,劳动的意义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劳动技术》课程。照猫画虎、缘木求鱼远不如拿起笤帚扫扫地、取下拖把拖拖地实际。有的学生桌洞桌面一团糟,不会收拾、不会分类所表现出的正是学生思维的混乱无条理。劳动的重要性就在于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生存生活技能,还能使学生在劳动中增长智慧和才干。我们都知道数学中的“统筹方法”和“优选法”,这些方法正是源于劳动而用于劳动。如果数学家华罗庚没有劳动体验,是不会诞生出这两种数学理论的。

必备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并不是带着孩子背着包、戴着帽、挑着小旗,出去转一圈,地里走一圈,上养老院看看,去培训基地待几天,回来后一切照旧。毛泽东主席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建议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把孩子领到农村切切实实地干点农活,体会生活之辛苦;或者领到工厂切身体验一下;或者也可以利用周末在社区做做义工。只有体会到劳动的辛苦,才能感受到劳动之后的放松与愉悦,懂得珍惜每一分劳动所得。

“我要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记得小时候,我们是唱着这首《上学歌》长大的。时至今天,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劳动品质,仍然是新时代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

因此,父母要确立新时代劳动教育家庭观,培养学生以学会洗衣做饭等生活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家务劳动。学校要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培养劳动教育师资,创新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区要配合学校,开发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和社区服务岗位,让学生进行劳动体验和社会实践。把劳动纳入教育范畴,学生就不会单纯为“分”劳动,为“钱”劳动,而会全面地发展自己,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山东省安丘东埠中学   徐军民)

作者:徐军民

编辑:冀春鑫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