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市桥头小学充分利用市域和区域教育部门提供的政策平台,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紧紧围绕“体验教育”这一办学特色,通过开发体验性特色课程,研究体验式课堂教学,进行体验式教师培训,开展体验式特色评价等,着力培养“乐于观察、勤于实践、善于追究、勇于创新”的“桥小学子”,形成了教师爱岗敬业、学生爱学勤学的良好氛围,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一、学校层面:研训一体,激发农村教育“源”动力
1.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教研,激发教师研究“源”动力
教育科研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获得特色发展的动力支持,学校构建了“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和教研组—课题组任课教师”组成的双线科研管理网络,并围绕学校特色、内涵发展对学校的课题研究体系进行系统架构,形成了以“体验”为核心,以“学习方式”“课堂模式”为主线的桥小课题研究体系,探究促进师生发展的路径和策略。校本教研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定时间、定主题,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宗旨,来源于教学又服务于课堂,促进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截至目前,学校有1项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8项市级课题、10项区级课题以及26项校级课题通过鉴定结题。
2.“三级三步阶梯式”培养,提升教师发展“源”动力
在教师的培养培训上,学校采用“三级三步阶梯式”的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三级”分别为入门级、骨干级、名师级。入门级为入职年限在5年以内的教师、新调入教师、新改科教师,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都面临专业水平亟需提升的局面。骨干级为任职时间5~15年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是教学的中坚力量,也是目前三个培养层中人数最多的群体。名师级教师一般教龄都在15年以上,在学校、学区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校级、区级名师人选或后备人选。
3.多元多渠道培训,激发教师成长“源”动力
为加快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采用校本教研培训、专家入校培训、学区培训、外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教师培养。校本培训以读书汇报分享、课题研究主题培训为主,充分发挥骨干、名师的作用,推动教师整体队伍的成长。专家入校培训为根据每学期研究的重点,分别邀请市区对口专业的专家为教师进行接地气的专业培训。如市教研中心陈梅主任为骨干教师做的题为《课题研究的价值与策略》的报告,深入浅出地阐明了课题研究的价值、策略,结合学校的市级立项课题进行了理论解析、方法指导,让老师们真切地感受到做个研究型教师的幸福感。
二、区域层面:共同体发展,推动农村教育走向均衡
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难点是城乡差别,城乡差别的最大难题是软件均衡。为破解这一难题,环翠区教育局提出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用一个群体推动另一个群体。威海市桥头小学曾与鲸园小学通过“一对一”捆绑的方式组成鲸园学区,在长达近十年的学区交流中,我们始终遵循“建峰填谷,融合共进”的发展理念,实施教师轮岗策略,发挥团队带动效能,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1.轮岗交流,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
首先,从组织建设、干部交流两方面入手,对学区发展进行规划。一是组建学区工作委员会,明确规定学区主任、副主任职责,负责确定学区建设目标、方向,部署整体发展策略;二是实施“一对一”干部教师轮岗制,两校中层干部以及教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互换定岗交流。威海市桥头小学鞠华燕主任在交流结束后深有感触地说:“在鲸园小学交流工作的日子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校之间的真正差距不是硬件上的差距,而是每一个细节、每一堂课积累起来的差距。”因而,回校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引导教师把关注点放在日常的每一节课上,提出了透明课堂的具体目标。
其次,打破优秀教师“一校所有”,让他们真正成为学区的“共享资源”。我们以“骨干教师柔性流动”为原则,成立了7个由骨干教师领衔的教学工作室,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引领学科成长;每年每个工作室选拔3至4名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通过骨干教师“送课下乡”、青年教师“请课进城”以及“一对一网络即时交流”等培养方式,帮助学科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参与就有收获,参与就有提高。在每学期的先进教学工作室评选活动中,都会在大家的报告中触摸到这样的文字:“在鲸园小学,我们不仅可以与名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还可以理直气壮地给学校提出意见要求,这种有收获的活动我们愿意参加。”
2.团队带动,提升两校教师整体素养
带着理念进课堂,教学才有风格;基于研究搞教育,教育才有品质。为此,我们以“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支撑,以“团队带动”为手段,通过网络教研与同研一节课两大途径,聚焦课堂教学,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网络教研,带动学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打破校内教研组的狭小范围,发挥校际间网络培训优势,使教师在研究中不断探索教学上的有效实践。开设网上学习平台,利用“每周收获”栏目定期向教师推荐学科教学经典文章,引导教师及时发布学习评论,把教育实践与读书结合起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细节和习惯,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思路;开通透明课堂点评通道,借助“教材与分析”栏目,提前了解开课教师的备课思路,进行听课前浅思考,及时发表“教前评论”,给予开课者合理化建议;借助“直面课堂”的动态视频点播栏目,观摩两校在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开放课、新教师亮相课与老教师预约课等透明课堂中涌现出的优秀课例,并从“课堂亮点”“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的创新设计”三个方面进行网上评课,随时随地进行研讨。
同研一节课,带动学区教师专业技艺的提升。为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使“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完善《学区备课制度》,通过分层备课的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修订《学区课堂教学观课制度》,通过集体“会诊”方式,使各个层次的教师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历经两年的探索,如今学区各学科已逐渐形成“校内同研—学区同研—与专家同研”的“一课跟进”与“同课异构”相交融的学区课堂教学研究新模式,一批热衷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教师在创造各自精彩的同时,全方位培养学生独特的才能和志趣。仅2022年上半年,学区就进行校本教研活动23次,上研究课15节。
三、市域层面:“双助”工程,引领农村教育走上优质
《威海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推行以来,威海市桥头小学作为首批“双助工程”农村实验学校,秉承“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宗旨,以教科研为主抓手,在“双助”工程的引领下,以“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为总目标,在教师成长、质量提升的大路上一路前行、一路芳香。
1.“双助”理念引领,教科研提升助力教学新内涵
2018年5月16—17日,威海市“双助工程”启动仪式上,上海市特级校长、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专家程华和上海市特级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余安敏的专题报告给我们农村实验学校发展提出了优化方案,给教师带来了期待;2019年5月,杭州“双助工程”实验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把新的理念、发展思路带给了教师,创新发展、特色发展、专业发展的理念在学校推开。“教科研走进双助工程实验学校”第一站就来到了威海市桥头小学,专家的报告拉近了学校教师和科研的距离,提升了老师们的科研理念,让科研成果服务于课堂,奠定课堂教学理论根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双助”校际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教学新变化
在“双助”中,各实验校成立了研究共同体,定期举行不同学科的课堂深度学习教学研讨、同课异构等活动,其中数学学科同课异构主会场就在威海市桥头小学。来自不同学校的三节课例展示结束后,教研员进行了全方位的点评,为老师们指明了课堂实践的路径和方法。在各校参观学习期间,我们发现读书是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最有效的途径。于是,定主题、定时间、定形式的“三定”政策便在我校教师读书活动中实施,让老师们的读书效果落到实处。同时,依托于青蓝工程,我们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积极实施名师与骨干教师合作互促的培养机制,有效提升了教师能力,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3.“双助”多元引领,特色建设发展助力教学新模式
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外出培训、校际间的互相交流为我们的进步和发展铺平了广阔的道路。在近三年的多元学习中,我们致力于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研究,并借助威海市桥头小学的市级“十三五”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生体验式教学方式的研究》,对我们体验特色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实践探索,并最终构建了“基于体验的追究式课堂总模式”和语、数、英、科、音、体、美七大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以体验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线索,以实践创新为目标,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为根本,以学生体验为中心,通过生活中感知、活动中内化、体验中感悟、实践中创新落实课堂教学。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和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素养。
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威海市桥头小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破解束缚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虽然是环翠区最边缘的一所农村学校,却是学校里所有孩子梦想的摇篮,是老师们勤耕不辍、朝夕相伴的家园,更是一所能让孩子们得到公平的关注和关爱,使之在温暖大家庭里快乐成长的学校。
来源:《山东教育》(小学)
作者:邹宏伟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