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和体验是感统训练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3-07-12 09:05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王爱华 A+A-
-分享-

  智障学生大多存在感统失调等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情绪不稳定、动作不协调、胆小不自信等。因此,感统训练课成为培智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感统训练离不开专业感统器材的使用。在教学实践中,机械重复的训练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课堂效率低。为改变这一状况,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理念生活化、器材形象化、情境游戏化”做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杜威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培智课程标准凸显“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指出培智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生活、融入社会。在利用器材设计训练活动时,我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基础,将生活行为及规则融入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训练,在训练中学习,在学习中锻造自信、阳光的心理品质,学会生活自理、与人交往等生活技能。

  在讲授《爱劳动的小兔子》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活动:利用万象组合、平衡触觉板、阳光隧道等感统器材组合创设山岭、石头路、山洞等场景,用沙包当蘑菇,让学生扮演小兔子,在不同的情境中“采蘑菇”“晒蘑菇”“运蘑菇”。这一情境设计让学生通过跳、跑、爬、翻滚等动作,在个人挑战、同伴互助、团队合作的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感统能力,而且发展了自信勇敢、友爱互助等品质。

  在器材形象化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专业的感统器材色彩鲜艳、造型美观,有人称之为儿童的“大玩具”。

  如何发挥“大玩具”的作用,让机械的感统训练变得生动起来呢?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器材的不同设计特点,将不会说话的器材形象化,使之都能物尽其用,实现“七十二变”。不同的变法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新鲜感和刺激,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一直保持兴趣盎然的状态。

  在用大龙球训练学生的平衡感时,我告诉学生大龙球会变魔术,有时变成“圆圆的凳子”,有时变成“圆圆的床”,有时还变成“圆圆的小车”……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我让学生通过坐立、仰躺、俯卧、推送等动作训练身体姿势的控制能力,发展前庭觉和本体觉等。在用滑板训练学生的前庭觉时,我告诉学生滑板能变成灵活的小船,让学生俯卧在小船上面,以俯卧前行的姿势,从搭起的小桥下面滑行而过。这一活动既对学生进行了方向感训练,又促进了学生的颈部肌肉协调能力的发展。我还将滑板变成快乐的雪橇,让学生俯卧或仰躺在雪橇上,告诉学生:“我们一起玩滑雪吧!”然后,我与学生手拉手,带动学生做前进、转弯、旋转等动作,在充满欢乐的活动中促进学生视觉、空间能力的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法最适合智障学生,它能通过具体生动的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学习的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因为智障学生喜欢玩游戏,所以我在感统训练中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的形式将感统训练游戏化、生活化,让枯燥的训练变得有趣。

  每节感统训练课,我都会结合教学目标和器材特点、学情实际创设不同的游戏情境。鉴于学生喜欢小动物,我就创设“小羊过桥”“小鸭子过河”等情境;学生喜欢动画片中的角色,我就将“喜羊羊”“熊大”“奥特曼”等学生熟知的动画角色融入游戏情境中。多种角色的扮演、不同情境的体验激发了学生潜能的开发,促进更多的能力锻炼与心理满足。

  “乐于参与、乐于体验”是智障学生进行感统训练的灵魂和生命,而“理念生活化、器材形象化、情境游戏化”正是赋予感统训练灵魂和生命的有效策略。“三化”策略能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在快乐的玩耍中,充分利用每个感觉细胞感受刺激,提升感统能力,获得成功与自信的体验,为未来适应生活和社会奠定基础。

 作者:王爱华 荣成市特殊教育学校)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作者:王爱华

编辑:白天

审核:王煜玲

相关阅读

从“不敢触碰”到“主动创造”——一堂中职优质课的破局之路

“老师,这个齿轮我不敢拆,担心因操作不当导致其损坏。”这是中职“机械制图”课堂上常见的情况。曾有七成学生面对实物无法规范 ...

09-03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区域阅读工程如何打造新样态

深化阅读工程,是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烟台市莱山区教体局扎实推进大阅读工程,构建教研员、校长和教师三级 ...

09-04 09:1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三学”为核心枢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尝试

在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学校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路径已然成为教育创新重要的发力点。

09-04 09:1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