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教视点
语文课要教学生“能说会道”
发布时间:2025-05-20 10:29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王燕 A+A-
-分享-

  新颁布的语文教学课程标准把“口语交际”纳入教学内容,并明确规定: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这是语文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如果教师在每堂课中尽力地去引导、训练,学生就不会害怕说、害怕写、害怕与人交流了。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培养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训练。

  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通过适当举例让学生明白: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着眼于开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和沟通的现实需要,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设计精巧的过程:可以通过设置模拟、悬念、假想等形式,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尽量将学生带入某一氛围中;也可以让学生模拟扮演各种角色,让学生在演中说、在说中想,做到边说边想边演;还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分组合作、公平竞争。

  需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课不要上成说话课。教师要“说话”往往是单向的,多是“一人说、众人听”,语言信息呈单向传递状态,思想交流、思维碰撞较少;而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具有交互性。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还会把口语交际课上成“看图说话”课,指着书上的插图一句一句问学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等,这样的教学显然谈不上口语交际。

  教师需精心选择交际材料,创设有实际意义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口语教学。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是以记叙为主的。针对那些故事性较强的篇目,教师不妨让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并且演出来。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变色龙》等故事情节比较生动的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而且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成较好的效果。其次,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教师的讲解、朗读或者同学的朗读后按照要求进行说的活动,或者在聆听、观看有关课文表演后进行口头的评述。

  加强口头作文的训练,巧妙地将作文、口语、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又一条途径。所谓“口头作文课”,就是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熟悉的事物,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说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再与同学交流。这种借助作文说话训练的做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为书面作文打下基础,使学生在动手写作时得心应手,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多组织各类活动,是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方式。例如,可以结合重要节日开展大型活动,或者举办辩论赛、课本剧表演、模拟记者采访、演讲会、自我介绍展示等多样化的活动。

  辩论赛往往是学生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怀揣着团结制胜的信念,踊跃举手发言,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口表达了,口语交际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提升。比如,我校师生此前开展了一场关于“看电视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赛,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发言此起彼伏,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甚至在课余时间,学生还沉浸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

  口语交际训练作为一种创新性的课程,其核心目标在于培育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不仅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学生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与落实。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日常教学中的每个契机,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真正实现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为其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系商河县新航实验学校)

作者:王燕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策略探析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小学数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成为一种趋势。这种融合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 ...

07-11 10:5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深耕“五优化”沃土 激活“五力”生长极——淄博市临淄区遄台中学教师成长生态圈构建方略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强教必先强师。近年来,淄博市临淄区遄台中学以深入落实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 ...

07-11 10:5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育心赋能”滋养学子向阳拔节——临朐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临朐县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锚定“塑心健行,育德润才,助力临朐学子健康成长”的工作目标,大力实 ...

07-11 10:5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