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不成低不就”应反思求职观念
发布时间:2020-10-09 09: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杨朝清来 A+A-
-分享-

最近有媒体报道,湖南某高校一名学生分享了毕业求职的体会,“要避免高不成低不就,正确面对就业期望与现实岗位之间的差距,树立阶段性职业目标,积累工作经验,为谋求自己更喜欢的岗位创造机会。”这对仍未就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句很有意义的提醒。

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过渡到大众化、普及化阶段,每年的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经济转型升级和突如其来的严重疫情,给就业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一方面,部分求职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面临着就业难题;另一方面,不少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工作岗位虚位以待。造成供需两端不匹配除了疫情防控需要限制人员流动的因素,也和一些求职者的观念壁垒密不可分。

教育作为一盏希望之灯,承载着大学生及其家庭厚重的期待;高校毕业生在求职的时候渴望“更上一层楼”,并不奇怪。从学前教育到中小学再到大学,高校毕业生经历了长时间的求学生涯,个人和家庭在教育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求职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渴望“高就”也是一种人之常情。

求职说到底也是一个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过程,需要高校毕业生进行清醒的自我调适,从而在这个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找到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的渠道。那些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不仅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会设置一重又一重的门槛。

求职的境遇,本质上是一面观照求职者的镜子。如果求职者在求学期间自律自强、努力奋斗,自然会在求职市场中受到青睐;如果求职者在求学期间浑浑噩噩、混日子,难免会在求职市场中遭受冷遇。高校毕业生应该根据求职的境遇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调整自己的预期,从而更好地实现供需匹配。

不论是不愿意“将就”,抑或幻想“撞大运”,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求职者,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不愿意去重塑和更新就业观念,“不管就业市场怎么样反正我就这样”,不可避免会遭遇现实的耳光。那些善于和自己和解、懂得合理调整自己预期的求职者,不仅顺利实现了就业,还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提升了技能、增长了长干、磨砺了心态;虽然过程多了一些曲折,但最终却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不论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品质不仅关系着数以百万计家庭的民生,也关系到是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关系到社会流动的成色与品质。与其“高不成低不就”,还不如更加理性、更加务实;更何况,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求职的起点并不意味着终点。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

作者:杨朝清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09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作者:杨朝清来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