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证书多条“路”?考证要三思
发布时间:2021-07-13 11: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刘艺璇(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21级研究生) A+A-
-分享-

考证被不少年轻人看作职业发展中必须要做的事。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15名职场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64.9%的受访者坦言考证是为了缓解职场压力,给自己创造更多机会;45.8%的受访者觉得是因为缺乏明确的目标,为考证而考证。

为了增加职场竞争力,不少大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考证,甚至什么证书“含金量”高就考什么,出现缺少规划、盲目考证的现象。

多个证书多条“路”?考证要三思

在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下,“考证热”被重新拉回大众视野。调查数据显示,超90%的年轻人有过考证经历,并认为证书是自身真实能力的体现;73.1%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考证应结合职业规划,但盲目考证的现象仍层出不穷。

笔者认为,证书并非越多越好,考证需三思而后行。

决定考证之前,应明晰三个问题:对自身专业规划和行业能力要求是否清晰?当前是否确有考证需求?是否出现了对考证群体的盲目崇拜和效仿?如果自己不深度思考,一味地将他人经验奉为真理,抱着习惯性屯粮的心态盲目追求证书的数量,试图以此为自身的筹码,不仅可能会浪费自我提升和成长的时间与精力,还容易产生用虚假努力充当心理安慰剂的惯性思维。

所考证书应当“精”而“专”。认知心理学提出,一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进行的任务越多,剩余的可支配资源就越少。因此,考证在数量上要求“精”,在质量上更要求“专”。

证书仅为一纸证明,如何选择成关键,能否有用是根本。面对种类繁杂、层次各异的证书,如何甄别与选择尤为重要。而且,考证的学习模式多为“应试化”的机械学习,缺少对专业理论的实践,人们很难将知识从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并应用于以后的职业实操。更有甚者,错将证书理解为自己真实能力水平的体现,忽略了个人的综合实力及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和定位。

当然,证书并非洪水猛兽,大学生应有所“专”也能够“泛”,未来的机会一定在交叉处。但多不等于好,要避免惯性思维,摆脱经验主义,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注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多维培养,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到长远打算,独立思考,谨慎选择,三思而后行。

作者:刘艺璇(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21级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2021年07月13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时评


作者:刘艺璇(重庆大学新闻学院2021级研究生)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