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直播,“真香”吗
发布时间:2023-12-27 08:34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飞 A+A-
-分享-

  前不久,一名大三学生李某通宵直播打游戏近9小时猝死,引发社会热议。

  据了解,李某曾与某公司签订了相关协议,根据协议内容,要想拿到3000元的底薪,每天至少要直播8小时。短短25天,他进行了89场长时间的直播。而在李某出事后,涉事公司却以双方没有雇佣关系或实习关系为由推卸责任。

  年轻生命的逝去,让人感到痛心和惋惜。同时,也让“大学生直播”现象陷入了舆论漩涡。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主播,谁来保护他们的个人权益?对于当前直播平台良莠不齐的直播内容,又该如何规范大学生直播的行为边界?

大学生走向聚光灯

  网络直播行业逐渐走红,吸引了越来越多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大学生涌入。曾有媒体问卷调查显示,近五成大学生喜欢看网络直播,其中娱乐直播最受欢迎。

  近年来,各类网络直播平台的井喷式发展,进一步降低了直播的门槛和成本。直播热潮席卷高校校园的同时,也影响了众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一份对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有61.6%的学生表示就业时会考虑网红直播等新兴行业。

  打开手机上的直播软件,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大学生直播间:有的在屏幕前唱歌、跳舞,展示自己的才艺;有的与观众聊天,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故事;有的热衷于搞怪,为观众带来欢乐……

  与其他工作相比,网络直播行业准入门槛低、工作时间自由、工作方式灵活,直播过程交互性强、能够满足主播沟通和自我展示的需要,在他人看来有着不错的收益与回报。

  大学生课余时间较多、喜欢尝试新事物、乐于分享自己的生活和爱好,且有着经济独立和为就业做准备的迫切愿望。两者的部分特性相契合。

  在“准入门槛和成本双低、经济回报和名气双高”等特性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走向聚光灯,成为直播队伍中的一员,各直播平台也乐于将“大学生”作为噱头大肆推广。

“真香”背后警惕“乱象”

  对于大学生而言,网络直播能够展示自我、提升其表达沟通能力、丰富社会经验,同时还可以获取一定的收入,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和自己的学费压力,本无可非议。

  然而,在“真香”的背后,诸如博眼球、赚流量、直播行为肆无忌惮、个人权益难以保障等直播领域的顽疾,也悄然来到了大学生主播的身边。

  在主播身份上,由于平台并不能有效鉴别主播的真实身份,一些社会人员假借“大学生”甚至“女大学生”的名头明目张胆地“蹭流量”“赚打赏”,误导观众,影响了公众对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印象。

  在直播内容上,受直播领域不良风气的影响,少部分大学生主播为获取更多的礼物打赏,盲目跟风模仿,以低俗、博眼球的方式吸引流量,打“擦边球”,甚至游走在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的边缘。

  在直播方式上,不少大学生主播将教室和寝室作为自己的直播地点,热衷于深夜直播,甚至有人在老师和同学不知情的情况下“随时随地开直播”,让同学和舍友备受困扰。

  在个人权益上,一些直播经济公司利用直播合同漏洞,以低廉的价格将大学生主播变为自己公司的“苦劳力”,而一旦大学生选择解约,往往会面临着巨额的违约金赔偿。一些大学生主播为了播够合同规定的时长,严重透支了身体、影响了学业。

大学生直播亟待合理引导

  大学生直播乱象的背后,是直播领域长期存在的弊端和恶劣风气,不能对其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要发挥多方合力,引导大学生远离直播乱象。

  12月12日,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开展“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专项行动的通知。其中专门提到:利用大学生名义制作传播“软色情”信息,进行低俗营销的“色情擦边”行为将被整治。这无疑将对那些假借大学生名义“蹭流量”的主播起到强烈的震慑作用。

  作为直播服务的提供者,直播平台须切实履行自身的监管职责,加强对主播身份和直播内容的监督审核,对于假借大学生身份“蹭流量”、低俗直播及其他违规直播行为,应予以严惩。面对直播乱象所折射出的大学生主播权益保护难题,平台要积极协助监管部门完善规则、制定规范,坚决摒除对大学生主播不合理的劳动要求。

  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高校也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财富观,对学生直播的时间、地点和方式作出指导性规范,引导大学生直播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做好大学生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避免因沉迷直播而耽误学业和就业,并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上予以积极支持。

  直播的世界虽然绚烂多彩,但有自己的边界。无论采取何种形式进行直播,都不能突破法律和社会公序良俗的底线,任何出格的直播行为都可能付出沉重的代价。作为独立的民事行为能力人,大学生应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对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其他主体也应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引导大学生直播回归正轨,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直播环境。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袁飞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