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教育该给出怎样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4-01-20 10:19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琳 A+A-
-分享-

  日前,教育部公示了184个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据了解,遴选这批基地的目的,是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加快形成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这一名单的公布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师生接触到智能技术,更预示着人工智能课程的普及化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AI时代的到来,又将给教育领域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呢?

(图源:摄图网)

  人工智能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演进,直到进入21世纪,人工智能才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期。

  与之相比,人工智能教育则是一个更新的概念。即使现在,仍有很多师生对此仍感到陌生。

  2017年,人工智能围棋系统阿尔法狗(Alpha Go)战胜世界实时排名第一的棋手柯洁。当时,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高度关注,也激发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热潮。

  2023年,以ChatGPT为核心的聊天机器人再次引爆了人们对人工智能话题的关注,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未来人才的培养。

(图源:摄图网)

  实际上,人工智能教育也是科技进课堂的一种新载体。从80后、90后学生带着鞋套去微机室上计算机课,到00后学生参加各种编程课外班,再到AI成了如今10后的必修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在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演进和深入。

  上世纪90年代,中小学开始推广计算机课程,如今,当年那些孩子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坚力量。同样,今天,学校普及人工智能教育,也是为了培养未来能够适应和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

  所以,处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

  

  山东省是全国最早在中小学推广人工智能教育的省份之一。山东省教育厅曾先后印发《山东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山东省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并计划把信息技术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支持开设人工智能课程,推广STEAM教育、编程教育等….....一系列举动,在全省校园内掀起“编程热”,给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学习编程的信心。

  除此之外,各地市也积极响应,纷纷出台相关文件,细化目标,推动人工智能课程的普及。

  2020年8月,青岛市发布《青岛市人工智能教育实施意见》中,明确将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作为青岛市特色课程,面向全市中小学开设。2023年7月,济南市发布的《儿童友好城市数字化建设方案》,提出到2025年打造100所人工智能教育学校。

  如今,各地中小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科技都已成了学校的必修课,其教学内容中,人工智能的比例都不低。

  在这次公布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中,山东省有6所学校入选,从这些学校的经验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探索。

  比如,东营市东营区英才小学不断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打造了比特实验室、3D机器人室等50多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东营市东营区英才小学学生学习创客编程(图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又如,临沂沂州实验学校推动“STEAM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成立科技教育教研组,把科技教育活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校本课程。

  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最终必将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习人工智能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

  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工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通过了解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中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学习人工智能,还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跨学科思维。

青岛通济实验学校学生与智能机器人下棋(图源:《山东教育报》)

  在这场人工智能教学变革中,教师的转变也至关重要。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到“教师应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

  不难看出,具备信息技术的素养,主动适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是教师未来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因此,有兴趣了解人工智能,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的有关知识,与人工智能携手,才能既不盲目追赶新技术,又不拒绝使用新技术,并恰当地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

  当然,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过度依赖AI辅助学习可能导致学生失去自主学习能力。当他们习惯于被AI系统引导,可能会在没有技术支持的情况下感到困惑。

  此外,使用AI技术收集学生的数据可能涉及隐私;部分学校因无法提供足够的AI技术支持,会带来教育不均衡等问题;过度使用AI教育导致学生缺乏与他人互动的机会,从而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学生在数字环境中可能面临信息过载和分心的问题,干扰他们的学习和思考。

  如何确保中小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带来的时代机遇呢?

  一是促进数字素养教育,学校应该将数字素养纳入课程,教导学生如何有效使用技术和应对信息过载。二是鼓励终身学习,学校和社会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知识需求。三是平衡技术与人际互动,设计相关课程,鼓励学生在技术和人际互动之间取得平衡,以培养社交技能和情感智力。四是保护数据隐私,教育相关机构和技术公司应确保学生的数据隐私不被侵犯,严守科学伦理和底线。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袁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深度挖潜为毕业生就业护航

近期,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项就业政策创新,如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由企业拓展到社会组织, ...

07-09 11:16中国教育报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而是人生崭新篇章的“片头曲”。

07-09 16:35“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大学宿舍,如何安放个性与集体?

宿舍关系的真谛,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在差异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07-09 16:29“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