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网课,“馅饼”还是“陷阱”?
发布时间:2024-07-31 10:35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琳、李莹莹 A+A-
-分享-

  适逢假期,不少家长正为孩子寻找培训课或兴趣班,而网课因其便捷性和低价优势成为热门选择。

  9.9元能买到10节口语课,7天作文训练营仅需4.9元,千元课程0元试听……在网上输入关键词,便可获得一众“琳琅满目”的低价网课链接,某些产品交易量甚至高达几十万单。

  一些电商平台上的网课凭借超低价进入家长视线,免费试听课更是让他们跃跃欲试。这些低价网课究竟效果如何,是否真的质优价廉呢?

  网课市场的繁荣得益于线上学习的井喷式增长,以及消费者对网课的高期待和多元化需求。

  网课可以让孩子坐在家里补习,免去了家长接送的麻烦,又节省交通时间,因此,暑假期间,很多家长选择了给孩子报名上网课。

  由此带来的,是面向中小学生的付费网络课程数量众多,不光涵盖文化课程,连各种兴趣班,例如美术、乐器、编程等等也都应有尽有,为家长和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网课热的原因除了其上课方式的便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它的价格优势。

  为了争夺客户,线上教培行业相继推出各种低价引流课程,彼此之间的竞争渐趋白热化。十几元一节的外教口语一对一陪练课、二十几元的名校大学生一对一在线辅导课、个位数打包带走的考研名家录播课应有尽有。然而,这种低价竞争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

  一些所谓“低价课”可能就是一个噱头或诱饵,不少人购买网课却遭遇陷阱的问题也时有发生。

  比如有网友反映,在某知名学习应用APP上购买一对一网课后,发现上网课的老师水平差到要学生纠错的地步;有消费者在参加培训后发现培训内容与当时宣传的不符,便与其协商退款,机构以合同的“霸王条约”为由拒不退款,造成资金损失;还有家长投诉,给孩子报的试听课“干货”很少,老师一直在诱导续签所谓上千、上万元的“正价课”……

  “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同样适用于网课。价格与质量往往呈正相关,抱着追求性价比“捡漏”的想法,更像抽奖、买彩票。因此,购课者要提高警惕,那些看似诱人的“捡漏”超低价课程,很可能存在虚假宣传、质量问题或售后服务不佳等隐患。

  此外,还有不良商家抓住部分人群“花小钱办大事”的心理,做起盗版网课的生意,严重侵害他人著作权,把线上教育市场搅得乌烟瘴气,给行业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毋庸置疑,网课作为线下教育的补充,其业态形式正逐步成熟完善,拥有海量的教学资源和无限的可能性。名师课堂触手可及,兴趣课程应有尽有,也给了更多孩子“追平”的机会,有着相当程度的积极意义。

  然而,一些名不副实的低价网课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导致优质网课如明珠蒙尘。久而久之,难免不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仅仅因为“便宜”“合算”,就给孩子报各种网课,这种价格驱动型的消费行为,对于子女教育而言,同样不是理智的选择。

  在此,还要劝告各位家长,要正确认识在线教育的价值,尤其是对于身体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应适当地使用网课。

  还需要注意的是,网课和实体授课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互动性。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上课分心是难免的。在实体课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这样的互动形式,随时将孩子的思绪拉回来。而一些录播网课少了互动的环节,孩子变成被动接受,就容易影响上课质量。

  是否选择线上课程,应与孩子的性格、学习习惯相匹配。有的孩子更适应班级课堂的氛围,需要老师时常关注,而有的孩子在屏幕前可能更放得开,关键是看孩子是否适应这种上课模式。

  所以,家长在给孩子选择网课时,要参考孩子的兴趣、科目内容、课程口碑等多个因素,理性看待线上教育对于假期的必要性,不能因为便宜就盲目报课。

  此外,购课时应仔细审查课程提供者的资质,认真审核合同中培训师资,培训课程课时,培训效果条款等,尽量确保这些核心条款内容明确、具体,同时签订书面合同,保留消费凭据,以免上当受骗。

作者:袁琳、李莹莹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当“减脂风”吹进高校

从减脂餐的创新推出到减脂课程的广泛开展,再到学生们积极探索健康生活方式,每一步都彰显着高校对学生健康的重视。

04-02 10:2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日前公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到,“加快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

04-02 15:2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教学评一体化让新课堂更具吸引力

伴随着近期新课标的发布、“新高考”的实施和新教材的使用,融入“三新”理念,推进课堂变革,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学生能力 ...

04-02 15:4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