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触“网”,边界在哪?
发布时间:2024-12-04 09:35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周玉森 A+A-
-分享-

  近日,一段“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扬声器”的短视频在网络上成为热点。该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教师教育惩戒方式的广泛讨论,还牵扯出了教师身份真实性、网络炒作等诸多争议。

  随着当地教育局的做出的回应,事件背后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远未结束。这一事件,再次将教师触“网”的边界问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让我们再回到事件本身。一位老师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的视频。视频显示,平日里三个最喜欢上课说话的小朋友戴上“小蜜蜂”以后变得拘谨起来。视频一经发出,许多老师称找到了奇招并纷纷效仿起来。

  随着这段视频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不少人表示,老师的做法欠妥当。后来,该市教育局对事件做了调查,称拍摄视频的邓老师“曾经是区属一所公立学校的聘用制老师”,非在编在岗。

兰州市教育局对事件做调查回应

  据称,邓老师已因个人原因自愿离职,且此决定与外部压力无关,离职手续已在视频拍摄前完成。这一系列信息澄清了之前“因压力离职”的传言,并与邓老师在网络上的表述形成了鲜明对比。

  由此,该事件发生之后不断反转,难免让人感觉有炒作嫌疑。而教师未经学生及家长同意就将学生出镜视频发布到网络上的行为,也确实触及了教育与网络伦理的敏感神经。

  在网络空间中,利用教师或学生身份进行炒作的现象确有先例。此前,“秦朗丢作业事件”就曾在舆论场内引发广泛争议。随着质疑增多,该事件被证实为炒作,当事账号最终被封禁。

  “秦朗巴黎丢寒假作业”事件被证实为炒作,当事账号被封禁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非利用学生制造话题、博取眼球。在网络时代,教师的言行举止受到职业特征的影响容易被放大,因此,更应谨言慎行,坚守网络伦理的底线。

  教师触“网”的边界,首先在于是否尊重和保护了学生的权益。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尊严、隐私和权益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教师将课堂或学生的视频发布到网络上,必须征得学生和家长的明确同意,并避免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否则,不仅可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曾有某校教师未经学生同意擅自进入学生寝室拍摄视频,还利用学生为自己的带货引流,把学生当作牟利的工具。其行为严重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最终被当地教育局勒令辞职。

  教师触“网”的边界,还在于是否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网络虽然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工具,但也可能成为分散教师注意力的“陷阱”。如果教师沉迷于网络炒作、直播吸粉等活动,势必会分散其在教学上的精力和时间,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部颁布的《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规定,教师“不得违反教学纪律,敷衍教学,或擅自从事影响教育教学本职工作的兼职兼薪行为”。这一规定,既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也是对教育质量的保障。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师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知识普及、分享资源,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特别是对于偏远山区、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网络直播成为他们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

  因此,对于教师触“网”的行为,应当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其潜在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如何规范教师的触“网”的行为?关键就在于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规范,明确教师的网络行为准则。

  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加强对教师网络行为的监管和引导,对于违反职业道德、侵害学生权益的行为,要依法依规进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也要鼓励教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自身也应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不被流量所裹挟,不踩线越界。

  此外,广大网民在参与到社会舆论讨论时,也应尽量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于类似的教育话题,勿轻信一家之言,急于下结论,不妨让信息再“飞一会儿”。

  很多时候,网络上先呈现的,可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一旦情况反转,也无需一味地指责和批判,而应深入了解事件的真相和背景,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师触“网”的边界,既是一道红线,也是一道防线。它要求教师既要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又要坚守教育初心,不被网络世界的喧嚣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与网络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网络成为教育的助力而非阻力。

作者:周玉森

编辑:袁琳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以改革开放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六论学习全省教育大会精神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山东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绩,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

01-06 10:0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改革开放提升教育治理能力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山东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绩,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

01-07 10:3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以童心发现 以成人反思——再读《童年的秘密》有感

 《童年的秘密》这本著作,我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了,现在重读,依然激情涌动、感触颇多。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是因为经典的光芒能 ...

01-07 15:5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