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到来,多地再度推出了“师生同考”,即教师与学生在相同考试时间里作答相同的试卷,用相同评分标准批阅试卷。
“师生同考”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有的地方将教师的考试成绩与教学能力评价、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紧密挂钩,却引起了不少争议,社会评论对此褒贬不一。
显然,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教育现象。它既可以看作是为了提升教师业务能力而进行的一次大胆尝试,也有可能是陷入教育内卷和折腾教师的误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一
推出“师生同考”,此举应该有着多重的考量。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是其初衷之一。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站在讲台上,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对于学生在考场上所面临的实际压力、题型的千变万化以及知识运用的灵活程度,可能缺乏最直观、最深刻的感受。
通过参与同场考试,教师能够切身体会到考试的难度与要点,从而反思自身教学方法是否能有效帮助学生应对这些挑战,进而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更新,确保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教学技能始终与考试要求及学科教学变化相匹配。
从这个角度来说,“师生同考”有一定的合理性,它如同一面镜子,让教师能够洞察教学中的盲点和不足。
于教学能力评价而言,传统的教学能力评估往往侧重于课堂表现、教学计划与学生成绩分析等方面。“师生同考”为教学能力评价增添了一个更为直观且有力的维度。教师通过亲身参与考试,能深刻体会到试题的难易分布、知识点的考察深度与广度,进而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重点准确传递,难点有效突破。
以数学学科为例,一道综合性的函数应用题,若教师在考试中发现自己的解题思路不够简洁流畅,或对某些知识点的关联运用不够熟练,就能意识到在教学时可能没有给学生构建起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这种亲身体验所带来的反思与改进,远非理论性的教学研讨所能替代,它使得教学能力评价更加全面、真实且具有针对性。
二
不过,让教师和学生同台竞技,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将教师群体置于一个尴尬且危险的境地。深入探究会发现,这一举措背后可能隐藏着诸多问题与隐患,甚至有陷入教育内卷和折腾教师的嫌疑。
教师群体,尤其是高中教师的工作负荷本就繁重。他们每天不仅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设计教案、课堂教学,课后还要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参与教研活动,各项工作任务几乎填满了他们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教师与学生同场考试,无疑又增加了他们额外的业务负担。教师可能会为了准备考试而不得不压缩原本用于教学研究、学生个性化辅导以及自我提升的时间,这对于教学质量的长期稳定与提升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况且,以一次同场同卷考试来评判教师的业务能力,这种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片面。
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工程,教师的教学成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一位优秀的教师可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品德修养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但这些方面在一场标准化的书面考试中很难得到全面、准确的体现。
例如,有的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塑造品格;有的教师则擅长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思考,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这些教学活动所带来的价值是无法用一场考试的分数来衡量的。用统一的试卷来考查不同学科的教师,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地评价他们的教学水平。
从更宏观的教育生态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加剧教育内卷化的趋势。学校和教师可能会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过度关注考试技巧和应试策略的传授,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这与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背道而驰。教育不应该成为一场单纯的分数竞赛,而应该是一个培养人的全面素养和独特个性的过程。
三
“师生同考”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其初衷是为了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可能因多重因素而偏离这一初衷,给教师们平添了额外压力和负担。特别是将老师的考试成绩与评优晋级挂钩,很容易在教师中制造不必要的焦虑。
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考试结果面前,教师们往往会被分为“考得好”和“考得不好”两类,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还可能破坏教师之间的团结和协作氛围。
如果保密措施不到位,那些考得不如学生的老师,又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学生呢?毕竟,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远比考试成绩更加重要。
“师生同考”还容易引发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误解和质疑。当教师的考试成绩不如好学生时,一些家长和社会人士可能会质疑教师的业务水平,进而对整个教育体系产生质疑。
事实上,考不过学生的老师,不一定不优秀。因为教育的本质并非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一个优秀的老师,往往更擅长发掘学生的潜力,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学习,而非仅仅追求自己在考试中的高分。
相反,考得过学生的老师,也并不一定就是优秀的。考试成绩只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全面反映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真正优秀的老师,应该能够关注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评判一个好老师,绝不是看他们做题水平有多高,而是看他们的教学功力有多强。正如一位网友留言那样:一个老师与学生同题考满分不是本质问题,问题在于这个老师能否凭教学能力,让学生取得高分、满分。
可见,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教化与引领,既在术,更在道。
作者:袁琳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近年来,山东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绩,教育综合改革更加深入。
《童年的秘密》这本著作,我在十几年前就读过了,现在重读,依然激情涌动、感触颇多。经典之所以常读常新,是因为经典的光芒能 ...